与许久未见的同学相聚,酒足饭饱后相约去古巷内走走。
在这座城市待了五六年,却从未去过这宋朝古巷——灶儿巷。
古巷外的老街,绿树成阴我们慢悠悠的走着,仔细赏玩着这座小城。这条古巷在老城区,我们俩看着地图走,离古巷越来越近,周围的建筑便越发的低矮老旧,但相对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我喜欢这种生活气息更加浓厚的老城多一些,使人更加的亲近。跟老同学说我的想法,她回我:你这样的性子,总该还是待在小城合适些。双手赞同,我喜欢悠闲自得的小日子。
生活气息满满的老城区本以为要走好些时间才能到,不料在我们说说笑笑中时间过得飞快,走了半个钟头,却感觉才刚热身呢。第一眼看到古巷,在一群民居中毫不起眼,一个小门楼上刻着“灶儿巷”三个字,如果不是地图显示,我想我是绝找不到它的。进入巷内,一股古朴闲适的味道飘悠而来。里头并不像其他景点大修特修,毫无古韵崭新得像是现代建筑。虽然它的墙面有些斑驳,墙角冒起来了几颗草儿,但是更增加了它的魅力,更多的生活味。意想不到的是,巷子里头还住着人,刚进去就看见了一个老人从大门走出来。想上前去问问,终归还是没好意思,老人神情有些严肃不好接近的样子。偷偷给她拍了张图,老人发现了我在偷拍,竟不好意思的转过了头。小城里头的人儿,到底还是羞涩的呢。
严肃的老人家往里走,就陆陆续续的看到,有些本地居民在这儿悠闲的散步。其中看到一对父子,手拉这手,画面是那么的有爱。父亲手中拿着一个塑料袋儿,里边儿好像装着瓶醋,儿子手里拿着爸爸的手机,我想该是儿子陪着父亲穿过巷子到另一头买了瓶醋吧。等他们走过了我,我就转身给他们拍了一张,并将之命名为“父与子”。
父与子这条巷子,在宋朝主要是衙役居住的地方,当时的衙役统一身着黑色服装,所以最先巷子的名称为“皂儿巷”,而后谐音写成“灶儿巷”,这个名称便一直沿用至今。巷子并不长,游客也并不多,到底不是高官显赫人士曾居住过的地方,总归没那么有名气。这里的人们,也并没把它当作什么景点看待,只是很平常的,生活中所要过经的平常的道路。快到巷尾,一个妇人挑着一担菜,我想,该是卖完准备回家的。这儿的人们是多么的幸福啊!
卖菜的妇人走到巷尾,有个小拱门,小拱门上里边儿写着“巷儿尾”三个字,外边儿写着“灶儿巷”三个字。告诉里面人们,不要再往前走,就到这儿了。告诉外边儿的人们,灶儿巷就在这儿,请进来吧。
巷儿尾走到巷子尾,意犹未尽,又返回去再走了一趟,再仔细的观赏这千年前的建筑。我走到一个大门前,立在那儿看着那油漆已掉光的门上,看着那一块白一块黄的墙面,心里头有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时光的痕迹。千年后的我们,该是什么也不会留下了。
内心滋味千百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