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阅读一本书(二)

如何阅读一本书(二)

作者: 勇猛精进ST | 来源:发表于2020-05-04 17:20 被阅读0次

前言

看到今天的分享内容,我猜你一定会说,只是读本书,可以下些功夫,但没必要如此麻烦。但实践证明,有些事情不会变,如果我们想要达到阅读的所有目的,那这就是最高效的方法。我们这里所谈的只是“如何阅读一本书”,更有甚者,已经研究了“如何阅读一页书”、“如何阅读一段文”。我想,“如何阅读一句话”也肯定是有的。当然,我们没必要非得逼着自己这样做,但还是应该尽最大努力去这样做。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文章,大家能了解一些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普适的,熟悉这些方法之后,或许你哪天读一本书时偶然用起,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之所以说这看似麻烦的方法最高效,是因为它的确能帮助我们用相同的时间尽可能网住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多且精,这就是以前讲过的偶得的东西。我还是建议大家有时间就看完,多多少少会有些帮助。那现在,我们就来开启第二部分的分享:

(1)书名

书籍细分,在这里我们首先强调的还是书名。你或许会说,上次不是已经表述完了吗?但书名的重要性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它是我们认识一本书的第一道门,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最基本的资讯。举个例子,给我们两本书:《代数、几何的发展》与《代数几何的发展》。乍看上去二者很相似,但细看,我们就会发现二者其实有所不同,这一个顿号就天差地别:代数主要是指数学中的函数方程计算类,是研究数、复数量、关系与结构的数学分支。而几何主要是指数学中的图形解析类,是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一门学科。二者是数学的两个不同分支,而代数几何则是数学的另一个分支。你看,二者差别如此巨大,但体现在书名上却如此微小。别忘了,这个差别可是在二者都摆在眼前进行直接对比下我们才发现的,如果没有这么明显的对比,假如你想要研究“代数几何的发展”,但最终却学成了“代数、几何的发展”,这个错学的时间投入与仔细研究下书名的时间投入到底哪个划算?

因此,我们拿来一本书,不要轻视书名,毕竟它是总括整本书的几个字,告诉我们这本书究竟说了什么。用心去读书名,是真正了解一本书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我们通过分析一本书的书名,还能够得到许多重要的点。例如:《代数几何的发展》,认真分析后,我们对这本书至少有两点认识:

1、研究的对象不是“代数”,不是“几何”,也不是“代数与几何”,而是“代数几何”;

2、研究的不只是代数几何的“过去”,不只是“未来”,而是代数几何从过去到现在有可能还有未来的发展。别嫌我啰嗦,以上内容的确很重要,错一点都千差万别。

至此,拿到一本书后,去研究“书名”到底有多重要,我就不再多赘述。

(2)分类

之所以要再去细分,是因为我们从一本书的书名中获得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况且,书名在某种程度上还容易欺骗我们:《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这本书从书名看上去研究的难道是拖拉机的历史?实则不然,这本书其实是获过很多大奖的喜剧小说。如果我们不深入了解它的内容,我们就很容易把它归类到非小说的分类中。

想到书籍分类,你可能会想到如下几种基本划分:第一级,以宇宙属性为标准分为人文类图书和自然类图书。第二级,以图书基本学科属性为标准划分。第三级,以图书附属学科标准划分。第四级,以图书的功能属性划分(著述、学术、教学、帮助)。第五级,以图书品种属性划分......这些分类标准还不是自己的,我们在这里说的“书籍分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分。那这个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我们要知道这一本书究竟在谈些什么。懂得了它究竟在谈些什么,我们就能够把它的所谈与我们原有的其他书籍进行对比,这样就能够很明确的区分不同的书籍。

(3)普适方法:实用与理论

那究竟该如何进行分类,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较为普适的分法:实用和理论。简单来说,理论就是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实用就是我不仅知道是怎么回事,而且还知道我们能用这回事做些什么,该怎么利用它。理论是知识,实用是行动。

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任何一本教我们如何生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说明做了会有什么奖赏,不做会有什么惩罚的书,不论我们是否同意他的结论,都得认定这是一本实用的书。

举个例子,《道德经》是本实用书,是因为他能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以前提到过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也是本实用书,它告诉我们面临困境,人该秉持怎样的态度......而我们同样曾经解释过的《乡土中国》就是本理论书。因为它告诉我们中国的乡土社会是怎么回事,而并没告诉我们我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里有个比较好的判断标准:一本实用性质的书会告诉你“应该”和“应当”......哪个是对的,哪个比较好。而理论型的作品常常没有这一类的字眼,而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观点。

(4)理论作品的细分

你可能会说,这种分类方法有些绝对。确实,有些理论作品它的确能够包含实用内容。

举个例子,我们曾经介绍过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教会人们用和平而非暴力的沟通方式互相交流,从这个方面来说这本书肯定具有实用性。同时,为了证明这些实用性的原因,作者通过对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几个方面做了科学的分析,这就具有了理论性。因此,这本书就是我知道这回事→我知道用这回事该怎么做。它就兼顾了理论和实用。

【一句概意】就是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一位好作者,一定会想要帮助读者整理出他书中的重点。但我们大多数时候,面对如何自主整理确是一脸茫然。这是因为在今天人们普遍不会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如果我们真的对于整本书的“整体内容”有了个明确而非模糊的认知,我们是能够用几句话就告诉别人这本书在说些什么。如果遇到了“我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但我就是表达不出来”。那肯定还是没有真正看清楚“整体内容”,只是看到了多样的内容。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说出主旨,1+1=2和3-1=2说的是一回事。

举个例子,余华的作品《活着》的书名是叫“活着”,但书中却出现了很多死亡。如果有人问我们,《活着》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我想我们可以概括为:如果命运不断用最残忍的手段打碎生活的希望,我们依旧要选择活着。因为活着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一句概意”能够帮助我们摒弃玩弄文字却不解其意的陷阱,帮助我们尽可能去体会文字中思想的传达。

先破后立就是通过架构整本书的前因后果,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主张。

(1)先破

这一步是将整本书打碎,将书中我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找出来。就像阅读一本小说,我们将情节主干找出来,才能明白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我们如果只去阅读书中的情节,但不去架构整个前因后果,就很难理解更深层次的含义。还是拿《活着》举例,我们通过阅读了解了生活对一个人会有多残忍,但这只是第一层意思。通过把书中的重要事件找出来,架构出前因后果,才发现,福贵真正表现出的“活着”代表的不是与生活抗争的不屈,他的“活着”更多的是无奈,活着的力量更多的不是来源于喊叫,而是在那默默忍受。因此,我们如果想要架构一本书的骨架,首先就是先把书“打碎”,筛选出那些块头更大的,更主要的内容。

(2)后立

为什么架构一本书的骨架这么重要?就像上面讲述的,我们往往只知道一本书很多破碎的内容,却不能把一本书的所有内容放到一个架构中。之所以说架构的重要性,是因为这些内容绝对不是简单的叠加,不是1+1=2。知识间的相互碰撞出来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就像下围棋,围棋可以有10的172次方的变化,而围棋盘只有361个交叉点;也像字与句的差别,一个字能够表达的内容有限,但不同的字组合起来能够成为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一本书......这些都是指数爆炸似的增长,那架构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这些看似各自为政,互不相关的“多个”,其实是互相融合有机体的“多个”。当然,每一个部分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它在整个集体中也有特定的作用,是一种不能太过孤立的存在。如果一本书不是烂书,那它必定有它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我们有责任找出这个骨架。

(3)大纲法:树形公式

究竟怎么去建立这个架构?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大纲法建立架构的方法:树形公式。首先来说下它的好处:一句话肯定不可能概括一本书的所有重要内容。举个例子,我现在可能说了一段量子物理的高深知识,但这不真正就代表我真的就懂,我可能一窍不通,只是对书中某句话的重复。但通过列举大纲,就真的能细化每一个重点,是从“如何说”到“为什么这么说”的巨大飞跃。我们通过列举出书中重点的纲要,并且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些部分的相互关联,怎么发展......这对我们真正掌握全书的重点很有帮助。具体方法如下:

1、作者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谈的是别的事,第四部分则是另外的观点,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

2、第一个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X,第二段落为Y,第三段落为Z。

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作者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A,第二个重点是B,第三个重点是C,第四个重点是D等等。

要强调一点,这看起来很冗杂,但以上只是个示例,不同的书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去进行划分,尽力而为即可,先照这个规则去成为一个练习者。总结下来就是,不断去细化每个分支。这就像是一颗树,下面有几条重要枝干,上面不断进行分支。这其实就是顺着作者在创作时的思路来进行探索。

(1)阅读与写作一体两面

阅读与写作是一体两面的事,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写作技巧。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一种沟通的技巧,都是通过运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思想。通过阅读不同作者的书籍,我们能够学到多种写作技巧:

塞万提斯告诉我们小说原来不用一本正经的讲故事,可以很荒唐;

卡佛告诉我们什么是像黑白相机抓拍般的文字,极简主义,简单质朴;

鲁迅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刀斧手”......

(2)学习“骨架”

作者们很喜欢制造并且隐藏整本书的骨架,让读者去发现书中隐藏的骨架。而我们如果想要写作,完全可以从中学到些东西:怎样打造一副优良的骨架。之所以要去学这些作者的“骨架”,是因为我们写作就像是在创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们首先要制作的就是这个“人”的骨架。如果骨头出了问题,那附着其上的血肉也一定会受到影响。因此,一副良好的骨架是首要前提。

(3)学习沟通技巧

其次,我们尤其要学习作者的沟通技巧,是否能够真的和读者进行有效沟通。举个例子,我们的这个社群就是种互相沟通的平台。每个人通过与他人分享他的知识、他的判断,他的情绪,传递给他人,只有双方达成对某件事情的共识或者有不同意见,那沟通才算成功,因为你让对方也有了思考。所以,学习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就看你是否能够引起对方的思考,如果不能勾起,那只是在抒发个人的想法。

关键表述就是诠释作者目的的关键字句,从最重要的字句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1)了解过程

这里我们所说的关键表述是作者通过某些最为重要的字、句、段来表明他最想要表达的目的。往往在一个很复杂的句子中,区分出主次程度是很重要的。因为句子与主旨之间并非总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句子可能表达多种不同的意思。往往是一对多的关系。我们要尤其关心在书中哪些字要比其他的字更重要一些。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是个苹果”。在这句话中,“苹果”就是个关键点。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举例,我们要想在一本书中判断哪些是重要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去看,哪些字或句是让你头痛的。这种不能一读即懂的字句是一本书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洞察力或者启发的关键点。如果我们不努力去了解这些字句,就很难扩大自己的舒适圈。换句话说,就是学不到让自己提升的东西。通过注重这些关键字句,我们能够体会到对一本书从不太了解到逐渐了解的过程。

(2)细究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之所以要去研究那些不能一读即懂的字句,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到时代的问题。就像我现在用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字义那我就不需要去多加解释。同理,如果我们去阅读一些过去人所写的书,就要找出作者在当时时空背景下照大多数人的习惯而去使用的那些字句的意思。

因此,一本书可能对于我们的关键字句并非那么多,我们不能昏沉的一路读下去,有些时刻要回头或者停下仔细观察那些重要的字句。

“如何阅读一本书”绝非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我们熟悉了方法后再去阅读,肯定会有不同的发现。最后,感谢你能看到这,希望上述内容能够对你有一丝帮助,再见!

备注:

我在创作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用的就是“树形公式”。问题与问题能够揉到一起,问题与问题间也能够产生前后关联。如果我们还想往下细分也完全可以。就像【细究问题】完全可以拆分成【找寻目的+细究问题】;【先破后立】也可以拆分成【前因后果+建立架构】;【关键表述】可以拆分为【关键共识+用句抓旨】......

相关文章:如何阅读一本书(一)

我是令书,人总得费点劲,才能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阅读一本书(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ey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