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而”做承接或并列连词。
如果没有”祝鮀之佞”,不会说话,不能像祝鮀那样能言善辩,那么长得美貌是惹祸的事,像宋公子朝那样。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或者说,一个人要么有祝鮀之佞,能言善辩,会表现自己,要么,长得像宋朝那样好看美貌,自己还愿意以色侍人,才能够在这个世道免于祸事。不然,难以在今天的社会处世立足。
连一向重视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个人修为和当世成就都特别高的孔夫子,都会对世风发出如此带着情绪的感慨,可见”祝鮀之佞”,能言善辩,在当时的立足处世是多么的重要。
事实上,我们当今的社会,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众多能言善辩者被冠以沟通高手的称誉,被赞为为高情商。他们比埋头苦干者获得更多的职场机会和更优厚的薪资回报。是否能言善辩,似乎成为所谓技术路线和管理路线的关键判断指标。
但是,中国千百年来,儒道治国,孔子孟子都甚爱刚毅木讷。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说花言巧语,伪装出和善,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甚至道家哲学老子,也说,”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最灵巧的东西,都似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
那么,能言善辩是好,还是不好?
我们又该怎么做?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51258/89fb824bd3141c72.jpg)
其实,我以为,能言善辩,或是刚毅木讷,所有的存在皆有道理。
荀子说”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有理”。孟子曰,”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
辩,或是不辩,善,或是不善,就象人性的众多方面在不同时刻、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天性尚且如此,更何况还可以因为环境和需要而进行的后天修炼呢?
前几天的“极光三人行”中,我写过一篇“知不知,智也”。在其中的达克效应曲线图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人的智慧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四个阶段。有些人不敢承认不知道,可能是碍于面子。有些人是真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对某个领域浅尝辄止还觉得自己很厉害,甚至对处于第四阶段谦逊高原的人们批评指责,对于这样的现象,或是遭遇,处于谦逊高原的智者大师们,要去和他们辩个高低吗?
我以为,自然是不需要的。如冯友兰所说,”辩即以论证攻击他人是非,证明自己之是。””实行不变,则缄默即可; 欲立一哲学的道理,谓不辩为是,则非大辩不可”。
当然,若是有时间,愿意去搭建沟通的桥梁,达成共识,自然也是不错的。这便是老子的“德善”“德信”境界了。所以老子言,“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那么,对于我等凡人,具体怎么做呢?
若无能言善辩之天赋异禀,我以为,不如保持真诚的生活态度。人与人之间安静的、真诚的、踏实的、相互理解的待着,也是非常好的。有问题可以说出来,对自己坦诚,对别人尊重,不需要特别使劲。彼此舒适自在就好。
(时间关系,先写到这儿,关于如何舒适自在,是个问题,也是个课题,我幸运有些心得。暂且搁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