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敬《国闻备乘》随手录

作者: 吴昱则刚 | 来源:发表于2016-07-09 06:31 被阅读86次

    胡思敬的《国闻备乘》,记录了不少清代的官场逸事,闲来随手翻翻,也获得不少对清朝的感性认识。记录两则,以供一窥晚清官场之做派。

    胡思敬,字漱唐,一字笑缘,晚号退庐居士。江西宜丰县新昌镇人。生于1869年(清同治八年)。其人少时聪颖,六七岁时,他母亲就"教以歌谣,有绝似古乐府者"。9岁,跟着父亲就读于治阳胡氏家塾。1887年(光绪十三年)入学。不久入南昌经训书院肄业四年。1893年中举,次年成进士。后选取翰林院庶吉士,未几任吏部考功司主事。1908年(宣统元年)补辽沈道监察御史,转掌广东道监察御史。进入民国后,他“益肄于学,日至书肆搜求经籍。老仆负囊从其后,无所不收,盖亦无所不读。”时藏书达二十万卷,全部携回南昌,在东湖滨筑室,楼上称“问影楼”,楼下为江西私立退庐图书馆,对外开放。后又继续充实藏书,馆藏最多时达四十万卷。抗日战争期间,南昌沦陷前夕,其后人将藏书迁至宜丰胡氏私宅,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恢复开放。1953年,由县文化馆报请省图书馆处理。后运到南昌,由省图书馆清理编目,至今供人研究参考。

    人常言有清一代腐败乃司空见惯,其实这种腐败常常诞生于制度的不合理设计。但在习惯性腐败的大背景中,又有传统的道德体系在约束某些官员的行为。只是制止腐败依靠官员自身的良心自觉,这样的效果往往可想而知。《国闻备乘》中提到清末的户部尚书阎敬铭,生活异常节俭,家里请客吃饭,饭菜都是隔夜的,客人都不堪下咽,他自己还吃得津津有味,难怪胡思敬说他生活得如同老农一般。正因为理财有方,慈禧太后才专门将他从甘肃调到京师,负责朝廷的财政。阎敬铭倒也不负所托,主政几年国库储备大大上涨,可惜为人又比较率直憨厚,最后与慈禧在修筑园林问题上触犯天颜,从此在仕途上再也没有作为的空间。

    清末邮传部乃是最有油水的新政部门之一,因为铁路、电报、邮政、船政均归这一部门主管。只是这一部门的管部大臣往往做不长,如侍郎胡燏棻,还没上任就因病去世,继任的吴重熹,渡鄱阳湖时大风覆舟,幸亏大难不死,但京师消息不灵通,甚至有人为他祭祀招魂,结果当然是一场虚惊。不过之后由于该部利益冲突太大,主官与副官往往在拼后台实力,谁实力不济,谁就卷铺盖走人,所以两三个月就更换尚书侍郎是常有的事情。有些主官如岑春煊,刚被任命马上又因为政治斗争失败而下台,所以舆论当时常言“邮传部不利堂官”,在此频密的人事变更背后,可以进一步去观察晚清满汉矛盾、政治与经济利益之间纠葛的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胡思敬《国闻备乘》随手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mr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