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读一个人,要读他的精神。从精神的角度,回忆录是一把探寻的钥匙,能解开其生平行事的秘密。我对《李敖回忆录》的解读,即是此意。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精神历程:读李敖回忆录樽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生。
这句诗出自陆游的《看梅绝句》,李敖在北京大学讲演时引为:
樽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我狂。
这是即兴之语,引错了也无伤大雅。但我以为,李敖错的好,从“此生”到“我狂”,从他称到自称,道出了李敖的风格。
《李敖回忆录》写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精神历程。
对于家人:他不遵循传统礼俗,不为父亲披麻戴孝,不过春节,不参加红白喜事。
对于婚姻:他身体力行性解放,他与多名女子的恩怨情仇,他既热烈地爱着她们,又因自己的原则,而分手,而离婚,甚至对簿公堂。
对于老师:他既感激钱穆对他的指导,又不满钱穆的学问;他既感激胡适在他贫困艰难时的帮助,又不想做其门下的“走狗”;他既尊敬姚从吾对学问的求真,又坦言他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毫无研究。
对于学术:他既严肃认真地做学问,又反对中研院的学阀氛围;他既认可殷海光倡导的自由中国,又不屑殷海光的为人。
对于政府:他为获得自己的言论自由,不惜坐牢。他既彻底地反抗威权体制,又能与蒋介石的孙子成为朋友。
对于朋友:他很苛刻,既指出对方的不是,又保持自己的交友原则。
对于文章:他既极放荡辛辣之能事,又准确传递自己的观点。
对于纠纷:他动辄诉诸法律打官司来维护自己的原则,又能在和解之后,捐弃前嫌。
对于节目:他既能与电视台合作,又充分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不受侵犯。
以上种种,塑造、传递了一个狂者的形象。在儒家传统的语境下,自由主义者,被视为狂人。中国传统的狂者、狂人,如春秋战国的庄子、接舆,魏晋时代的阮籍、嵇康,晚明的李贽以及民国的章太炎、黄侃等。他们大多产生在是主流价值崩溃、国家分裂离乱的时段。因为乱世的弱势政府,对思想的控制不严。李敖产生在台湾,也是同样道理。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精神历程:读李敖回忆录在我看来,一个自由主义者会打倒所有的限制,他会反对主流,他只屈服于自己的理性,他不甘作任何思想、任何政府、任何团体的俘虏。李敖自己说:
姚从吾老师希望我做学者、陶希圣希望我做打手、陈诚希望我做师爷、蒋经国希望我做少保,我希望我做我自己。最后,我成功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付了无数的代价,但我无违素愿,我毕竟成功了!
图3-李敖与姚从吾然而,完全理性的自由主义者,理性到极致,便会走向精神的虚无,这就是庄子《齐物论》和《逍遥游》中的思想,我把这个状况称为自由主义者的生长阶段。
当他彻底地走向虚无、悲观、绝望后,或者说他挣开主流的枷锁后,他会重新融入、回归到主流价值中,回归到生活之中。我把这个状况称为自由主义者的成熟阶段。
李敖的回归,在他2005年在大陆的三场演讲中已经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他公然说自己放弃自由主义,而把自由的获得诉诸宪法。钱理群在访谈中,说李敖的三场演讲实际是自己投降了。
为什么李敖会回归?
在我看来,是李敖的历史学训练和历史素养,使他超越了学理、价值的追求。
对历史趋势的洞察,使他既没有走传统狂者的老路,也没有走胡适自由主义的新路。他把传统狂者的选择,分为跑了、颠了、死了、翻了、怂了几种形式,他说这是消极的逃避。他选择积极的融入,这是他区别传统隐士狂者的地方。对于传统的批判,胡适、鲁迅那一辈人,在言论上批判,行动上保留,胡适不拒绝包办婚姻,鲁迅不和朱安离婚,都是保留。而李敖则全无保留,他走的更彻底,因而回归的无压力。
中国传统话语中的狂者有一类是遗民,李敖可算在此类。他生在哈尔滨,作了满洲国的遗民,长在台湾,作了中华名国的遗民。陆游是北宋的遗民,所以,我选陆游这句诗开篇,二者在精神上更相契。陆游至死也没看到王师北定中原,等来的却是蒙古铁蹄;李敖比陆游幸运的地方是他在有生之年看到祖国了的崛起。
附记:《李敖回忆录》我原是打算从学术史的角度看的,因为里面牵扯到很多台湾学术人物,看完之后,才想写这篇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