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我在廊坊新华书店,买了《中国人史纲》。这是柏杨逝世三周年纪念版,内容以《柏杨全集》为底本,只在表述上作了若干改动,并增加了钱理群《读柏杨著作常常让我想到鲁迅》一文作为代序。
那时候我的历史知识还停留在高中历史教材的水平,仅仅知道一个朝代先后的模糊大框,和若干零散的历史事件,以及马克思史学赋予它们的意义。那时我对柏杨也只是知道他写过《丑陋的中国人》,也许是这本书的黑色封面上歪歪扭扭的白色书名吸引了我,也许是我内心渴望对中国历史有个更清晰的了解,反正,我毫不犹豫地花了原价把它从新华书店带了出来。
钱理群的代序,指出柏杨这本书的批判精神,我当时并无在意,我更在乎的是柏杨对历史事件的书写,这些内容使我获得了极大的知识满足。柏杨对全书的写法和自己的立场在序中已有交代。他不用年号而用公元纪年,不用国号而统称为中国,不引文言而通篇白话,不按朝代而代以世纪叙述,不用道德史观而以中国人为立场。此外,他还在书中制作大量的图表和简单的地图,在每章的前面对该章的主题作了概述,在每章的结尾又附上中西历史的事表作为对比,这些处理极大地减少了我的阅读障碍。而柏杨炉火纯青的文笔,又能带动我的阅读情绪,时而被他的幽默惹笑,比如他在写周郑交质的战争时说:郑国这一箭,摧毁了四百余年周王朝国王的最高权力和威望。高不可攀的国王,经过这一次以及稍后不断贬值后,逐渐从人们脑海中消失,只有在野心家企图利用他时,才想到他。时而被他的严肃触动,比如他对叔孙通制礼的批判,他说:从此,皇帝不但跟人民,便是跟最尊贵的大臣,也都被这种儒家最得意的杰作朝仪,隔开一段距离。战国时代那种君臣间面面坐立、膝盖碰着膝盖长谈的时代,不再在中国出现,帝王政体遂走进一条永不回头的死巷。这样举重若轻的文笔全书俯仰即是。
今天我已经学了4年历史,想起当时阅读的心情,仍是历历在目、激动不已。这就是一本入门著作的最大作用吧,它使一个渴望了解中国历史而又知识匮乏的青年,没有被历史的专业名词吓的畏葸不前,没有板着脸的说教,而是愉快地恶补知识。他是先消化了历史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这样的文笔透着一股魔力,经得起反复阅读。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历史产生了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如果我当时读的是一本索然无味的著作,那么,我的历史之路可能会就此打住。今天我的历史水平已经有了提高,回过头来看这本书,固然有不少的缺陷,比如他对宋朝官制的批判,他对明朝疆域的低估。然而,当我重新读他的序言,知道他在监狱中艰难地写作历程后,我便不忍吹毛求疵了。总之,这是迄今为止,我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中国史入门读物。这种恰到好处、深入浅出而不流于浅陋的著作,真是难得。
如果非要上升到精神高度来评价这本书,那就是藏在柏杨嬉笑怒骂的文笔之后的批判精神。用一种幽默的文笔讲述一个严肃的命题。我更愿意把这本书比喻为乌鸦爪下的痕迹。这是柏杨在黑暗的监狱黑暗的的统治压迫下传达出来的不唱赞歌的声音、警惕厄运的声音以及理性自省的声音。而本书封面歪歪扭扭的几个字,便是乌鸦经过的痕迹。钱理群代序的结尾,也说出来我想说的话:我们正需要这样的声音。
补记:柏杨这本《中国人史纲》,是由《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中国历史年表》等书支撑的,也就是说他在写这本书之前,曾经对中国历史有一番彻底的清理。而柏杨先生的文笔,在此前也写了近十年的杂文,可谓老辣。以上两种因素促成了《》这本书的骨架与灵魂。柏杨版的白话资治通鉴,更是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写成的。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有两点,一是配图,这是此前白话版本所没有的,延续了柏杨先生普及中国历史的风格。二是柏杨曰,这是柏杨先生史论表达,延续了柏杨的批判精神。应给予重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