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周瑜一出场我就非常喜欢,尤其在赤壁之战前,他在朝堂上力排众议主战,令我对他的谋略和胆识佩服有加。然而演义对他的人品黑得够呛,一方面描写他雄才大略,另一方面又把他写成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尤其是后面三气周瑜的戏份,令当年对真实历史不熟悉的我逐渐败光了对周瑜的好感。于是,好长一段时间,我对周瑜的印象是:“周瑜就像一块美玉,然而他妒忌心重最后活活气死自己,是一块有瑕疵的美玉”。现在回想起当年我对周瑜的看法,深深鄙视那个年幼无知的自己。
长大后,逐渐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周瑜,颠覆了我以往的看法。历史上的周瑜不仅雄才大略,而且拥有独特的战略眼光。赤壁之战后,他为孙权谋划先取荆州,再夺西蜀,跟曹操平分天下!当知道了周瑜的战略构想,我深深拜服大都督的智谋,从前对他的误解一扫而空!他的想法跟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谋而合!因此很多人都说,假如周瑜没有早逝,刘备一方说不定没有立足之地。
后来每次重温《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这部分,总为公瑾感到不值。历史上雄才大略、气量宽宏、品格高尚的周都督在小说中是一个有才但气量狭隘的小人,并且这个形象流传了几百年,令后世人都认为周瑜就是《三国演义》里写的那样子,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反而被忽略了!若非翻了一下正史,恐怕会一直被小说误导。
哪怕忽略正史,单看小说的设定,把周瑜描述成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千方百计要杀掉诸葛亮,本来就不合逻辑。周瑜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到大,他身边有才干的人比比皆是,比如他的发小孙策,十几岁开始征战四方,打下江东六郡的基业,可谓少年得志,比他厉害多了,他怎么不妒忌孙策呢?再者,在那个时代,跟诸葛亮不相伯仲的人才一抓一大把,比如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荀攸,郭嘉等,都是是当世名士,诸葛亮只是众多能人异士中的一个而已。周瑜真要妒忌比他有才干的人,他岂不是得妒忌很多人?所以,周瑜没必要妒忌谁,其他人不妒忌他就谢天谢地了。
由此可见,单从小说创作这个角度分析,周瑜在《三国演义》中的人设是有问题的。把周瑜的戏份多看几遍,会发觉没有诸葛亮的时候,周瑜的智商在线;跟诸葛亮在一起时,周瑜的智商直线下降,导致人物形象别扭。
电影《赤壁》中,梁朝伟饰演的周瑜跟我想象中的契合度很高周瑜跟诸葛亮的想法大同小异,假如他不是早亡,绝对是刘备集团的头号大敌。相对的,刘备集团也是周瑜夺荆川的挡路人。到时候,这两派说不定会因为荆川的地盘连年征战。因此,演义其实没必要把周瑜描述成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千方百计除之,毕竟二人各为其主,站在东吴的立场,诸葛亮是敌对势力的谋士,除掉敌人的得力助手以此打击敌人,从周瑜的角度来看是没错的,根本不存在妒忌与否(可惜罗贯中已经死了几百年,不可能让他把小说改过来了)。
何况,个人认为周瑜和诸葛亮的才干各有千秋,根本不能用来比较。周瑜是军事天才,行军打仗算无遗策;诸葛亮是政治天才,管理政务、治理国家、外交、治军等才干无人能及,至于行军打仗方面非他所长。这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战略眼光独到,能准确把握天下大势。二人都是当世英才,不存在谁优谁劣。
白衣的周郎尽显潇洒风流历史上真实的公瑾宛如一块毫无瑕疵的美玉,也许因为他太完美了,老天爷妒忌他,让他英年早逝;罗贯中妒忌他,在小说中黑他。尽管演义把周瑜黑惨了,然而,我依然感谢罗贯中把历史上这么出彩的人物带到读者眼前,而且演义中对周瑜的智谋描写形象生动,比如在朝堂上力排众议主战、群英会诱蒋干中计、识破蔡和蔡中诈降却不马上点破而是利用他俩传递假消息、跟诸葛亮斗智斗勇、接纳庞统的连环计和黄盖的火攻计等段落写得精彩绝伦,比史书上寥寥数笔缺乏大量细节的记载精彩得多,令后人能够一睹周都督当年的风采。相信随着越来越多读者既看演义又翻查史书,对历史上真实的公瑾会有正确的认识。
接下来略谈我对周都督没有实现的二分天下的构想的看法。假如东吴想跟曹魏平分天下,必须消灭刘备集团。但要达到这个目的,恐怕得付出巨大的代价。毕竟刘备虽然是三方势力中最弱的,但也是一代人杰,手下人才济济,单单一个诸葛亮就很难对付,加上关、张、赵云等猛将辅助,不容易被消灭。要想消灭刘备集团,东吴要么联魏,要么单干。前者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东吴联魏攻刘,刘备为了保存自己也会暂时联魏。这样一来,曹魏就是双方都想争取的盟友,而曹魏会选择坐山观虎斗的策略,任由吴蜀厮杀,从中取利。联魏不可能,那就唯有单干。单干的话,即使成功了,东吴恐怕也会元气大伤,到时曹魏再挥军南下,东吴未必有能力抵挡。所以,尽管我很欣赏周都督二分天下的策略,但觉得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刘备集团消灭不了,就只能让他们一直存在。东吴有能力占据荆川二地,或者把刘备赶去两广或者云贵;否则,天下大势同样是北魏、西蜀、东吴。因此,无论周瑜是否早逝,我认为历史的走向都会是三分天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