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来好妈妈也有困惑
大学同学小君人温柔,说话做事体贴入微。大学毕业后我们到了不同城市。如今小君也为人母,孩子步入小学。
一直感觉小君的女儿应该有这样一位妈妈会很幸福。
没想到近来,小君却找我聊起了孩子的教育。
“唉!”还没说话,她先幽幽地叹了一口气,说“怎么办?”
之后,聊起了女儿的小粗心和遇到的成长小问题。
和她的聊天中发现,其实她依然不改大学的风格,做妈妈做的也是挺不错的,只是,她自己当局者,对自己要求太完美了。
一起探讨育儿的过程中,她似乎豁然,我也更加开朗。
接着我们俩聊起了耐心、爱心和作为妈妈心性的修炼。
最后得出结论:
原来大部分妈妈,无论看起来多完美,几乎都曾有过偶尔的崩溃和无力感。
每个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前,即使准备再充分,只有真的养育孩子时,才算进入实战期。
二、不愿意面对的,将持续阻碍着我们的成长
以前父母俱乐部共同读书的时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之一是:
“凡是抗拒,必将持续”。
其实,和小君聊完天,不仅仅她感觉好多了,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
仔细想来,应该是在交流之中,我们以解决问题的目的敞开了心扉。
前天晚上,儿子睡觉的时候,我看到他课桌上课外书、剪刀、折纸、擦鼻涕纸、玩具堆了一桌子。而地板上各种玩具也是让人没有放脚的余地。想给他关门的瞬间,门被一辆藏在门边的小汽车卡了一下,发出“嘭”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而此时,儿子懒洋洋,哼哼唧唧地说“妈妈,你陪我一会儿吧!”
10点了,女儿没睡,家里乱作一团。更想到晚上陪他看书,他却跑去查电脑画什么地铁线路图,我就感觉一股心火直蹿喉头,于是妈妈温柔式的“晚安”变成了“多大了还要陪,有完没完!”
关上门,脑海里闪动着儿子委屈的小眼神,我又开始自责,觉得自己没把家收拾利落,顺便陪儿子一起收拾,实在是算不得一位好妈妈。
而我在批评儿子的时候,更多的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不完美。
现在想来,与小君交流后的感受结合前天晚上的“晚安”情景剧,不得不说。
作为一位妈妈,牵绊成长脚步,变坏了的臭脾气,归其原因,只是因为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不完美”。
哪有妈妈不希望自己优雅的,又哪有妈妈不希望自己成为孩子成长的托举人?——就如同那首歌“you raise me up”中表现出来的神圣、温馨、震撼人心、感动世界。
于是,做不到时,深深埋在心底的自责无处可去,变成了对孩子的指责,继而恶性循环,加剧这种自责。
不看清自己,不去面对,我们又如何更好地在陪伴成长的路上踏步向前?
三、承认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放下执着追求完美
不得不说,成长有时候看起来有点像一个悖论。
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教育家约翰·贝曼博士在《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一书中说:
“通过理解、接纳和挑战,来访者能学会将差异整合到他们的生命中。”
“改变总是可能的,即使没有外在改变,也会有内在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感受、观点和预期。”
我们应该看到,内心对自己有所期待真的是非常棒的一件事,说明我们愿意去成长。
但是,只有立足当下才能够迈步。
作为父母,我们的当下,就是我们当前的情况。了解和接纳,是立足当下的前提。
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要时刻觉察自己是否总希望在孩子面前保持完美的形象?是否端着架子,装得很累。觉察与孩子说话的语气是否是指责的、命令的或者纵容的?对待孩子时又是否公平的标准?
如果发现自己发脾气的时候,背后原因正是“期待完美”,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苛求自己,同时也放下完美的形象。
当甩掉完美的包袱时,我们将会变得更容易和孩子平心静气地交流。遇到问题或者孩子成长中需要重点着力的地点,自己做的又不好时,用爱的语言和孩子交流,不指责,不粗鲁。
既然发现和接纳自己不完美了,那么和孩子一起约定,共同进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开启成长之旅,要求孩子做到的,把自己放到和孩子一样的起跑线上,共同做到。
相信,有那么一天,当你付出努力从零开始学会一项技能、养成某种习惯、或遵守某种约定时,你的孩子也会受你的影响,更好地成长。
好的父母,其实并不是完美的父母。愿意接纳自己、立足当下、俯下身子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父母,才是让孩子终生受益,并成为更好自己的动力源。
我是爱儿童心理和绘本的二宝妈,曾经的英语老师,现在的育儿达人,欢迎和我一起共同探讨科学育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