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意思的文章历史历史的天空
叙利亚这个国家是怎么来的——叙利亚建国简史

叙利亚这个国家是怎么来的——叙利亚建国简史

作者: d9eb43d08245 | 来源:发表于2018-05-07 11:20 被阅读537次

    1.民族主义思潮下的叙利亚地区的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识觉醒

    叙利亚,最初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而非政治概念。

    这个地理概念涵盖的大致的地域范围,是今天的地中海东岸——除了叙利亚国家,还包括了今天的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等国。这个名称至少在希腊化时代——塞琉古帝国(中国汉朝称之为“条支国”)时期就有了。只是建国的时候,沿用了这个古地名。

    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片土地被许多的国家或政权统治,上古的亚述帝国、波斯帝国,古典时代的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帝国、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十字军国家、塞尔柱帝国,埃及阿尤布王朝,甚至旭烈兀领导的蒙古西征也曾光顾于此。

    自16世纪10年代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谢利姆一世征服马穆鲁克埃及以来,直到20世纪的现代,叙利亚地区在四百年的时间里都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

    紫色区域为奥斯曼帝国最初的“叙利亚地区”这一概念所大致指代的范围,很明显,面积要比今天的“叙利亚国”大的多

    那么叙利亚作为一个国家的概念,又是如何出现的?如何从奥斯曼帝国裂出来的?

    这就不得不提奥斯曼帝国的民族结构。中国唐朝西突厥西迁,历经几个世纪的“猥琐发育别浪”,韬光养晦,在中东地区又重新焕发活力,那时的突厥已不再是当年大唐的手下败将那副模样。在突厥的许多部落中,其中一支部落在首领奥斯曼的领导下开始崛起。后来尽管曾败在帖木儿手下,但是整体来看,帝国是四处开疆拓土逐渐坐大。在苏丹谢利姆一世时期,向南征服了叙利亚地区和埃及。而这些地方的居民主要是什么民族呢?阿拉伯人。放到叙利亚这个话题中,即帝国的上层是突厥人,在叙利亚这里统治着阿拉伯人。

    奥斯曼帝国苏丹 谢利姆一世 1512~1520年在位

    到这里就不言而喻了。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风潮泛起,自然也传到了中东。于是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识被唤醒了。到了20世纪,这里还出现民族主义组织。民族意识被唤醒就意味着想民族独立,既然要独立就要搞事,想要搞事成功,就要寻找合适时机,这就是历史的逻辑。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个时机。

    历史的逻辑还包括:一国政府陷于外战泥潭的时候,往往也是内乱最容易爆发的时刻。当奥斯曼帝国与德意志、奥匈帝国、保加利亚结成同盟,与协约国死磕时,叙利亚地区的阿拉伯人开始行动了。

    奥斯曼帝国打仗,要在此处征粮,恰恰不巧的是,叙利亚地区赶上了蝗灾。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假如放在中国历史上,天灾人祸,老百姓很容易起来闹事。那么在这一刻的叙利亚地区,加上了酝酿已久的民族主义情绪,会有怎样的结果?

    1916年,阿拉伯人的游击队出现了。就像清末新军被革命党渗透一样,奥斯曼帝国的由阿拉伯人组成的部队里,民族主义思潮也广泛传播开来。奥斯曼帝国的总督杰马尔本着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采取了严防死守的策略,把搞分离运动的人,一律抓起来,按叛国、分裂国家论处,还真的杀了一批人;同时宣布一些叙利亚的一些民族主义组织为非法。

    奥斯曼总督 艾哈迈德·杰马尔 帕夏

    协约国,尤其是英法两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采取各种手段削弱对方。他们的一个策略是,支持奥斯曼帝国境内的阿拉伯人闹独立,若能为奥斯曼帝国制造内患,最好不过。

    阿拉伯半岛上有个侯赛因,也搞民族主义运动,因为是谢里夫,比较有名望有势力,一举旗便能召集不少人,成为一股较强力量,于是成了英国重点扶持对象。与之相比,在叙利亚被镇压的民族主义者明显弱小得多,于是便寻求与侯赛因的联合,共同搞反奥斯曼大业。

    谢里夫 侯赛因·伊本·阿里

    侯赛因派出了三儿子——费萨尔(后来的费萨尔一世),去和叙利亚青年阿拉伯协会结为联盟,这个联盟实际由费萨尔主导,最后又和英国签订了《大马士革协定》,名义上获得了英国对独立的支持。

    而此时精明的英国人目的成了肢解奥斯曼帝国,并在地中海东岸划一片势力范围,所以只是给阿拉伯人画了一张大饼,一切只要能忽悠阿拉伯人起来搞事即可。此后英国人便对此事模棱两可,含糊闪烁,和阿拉伯人也若即若离。当侯赛因进一步给麦克马洪写信,要求英国承认当初的约定时,双方才勉强以信件来往的方式签署《英阿协定》,侯赛因负责搞事,英国给予独立支持。

    亨利·麦克马洪,正是此人在中国藏南炮制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奥斯曼帝国早已得知侯赛因反叛之心,对他不再信任。在镇压阿拉伯民族主义者的同时,想把他撤职,换别人做谢里夫。此情此景,侯赛因也只能带人公开起义了。

    侯赛因一起事,就宣布自己是阿拉伯王国的国王。英国这边马上各种援助,还派出了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就是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里的那个劳伦斯,担任顾问。在英军和阿拉伯军的配合作战下,终于占领了叙利亚地区。

    著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

    1918年10月,当大马士革被攻克不久,奥斯曼帝国投降了,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所以,叙利亚地区阿拉伯人独立的日子终于来临了吗?

    不。当战争进行的时候,协约国之间,英法俄三国就密谋着战后如何肢解奥斯曼帝国,如何划分势力范围。于是《赛克斯-皮科协定》出炉了。所以后来,在战争胜利之时,叙利亚地区呈现“二分天下”的局面,英国法国分别在南北各划一片占领区,从奥斯曼帝国分解出去,英军退出叙利亚地区北部,交法军接管,尽管费萨尔作为国王,能统治的东部一部分土地,但费萨尔的地盘仍属于法国的势力范围。当协定后来被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爆料出来时,侯赛因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们才感觉有点上当了。

    《赛克斯-皮科协定》对奥斯曼帝国领土的瓜分与肢解,深蓝色代表法国,浅蓝色为费萨尔政府,粉色为英国势力范围

    2. 一战后的后奥斯曼帝国时代——法国的委任统治

    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教科书上讲,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成为了战后列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分配战争利益的大会。诚然如斯,奥斯曼帝国在一战中阵营选择失策,沦为战败国,它的地中海东岸的领土成为案上鱼肉。费萨尔也参加了会议,重申当年的约定和叙利亚地区彻底独立的要求,结果会议的主导国家——英法两国又摆出一副敷衍了事的态度。即使美国的威尔逊派出的调查团有模有样的调查一番,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此地适合委任统治,首选国家还是美国。

    一次世界大战后,短暂存在的叙利亚国民大会

    叙利亚地区的阿拉伯青年联盟演化出两个政党——阿拉伯独立党和叙利亚国民党,掀起各种议会活动,还着手准备军备,欲武力抗衡法国。而费萨尔在英国翻过威逼利诱下,选择妥协,解散议会和政府。费萨尔的妥协退让激起广泛不满,后又不得不在各政党、议会的压力之下召开第二次叙利亚全国大会。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又搞出委任统治的概念——名义上承认独立,只是“暂时”委托两国统治。

    费萨尔政府选择与法国对抗,然而实力不济,在法军的进攻下屡屡败退,费萨尔最后选择投降,但还是被驱逐,费萨尔政府也就这样解体了。

    侯赛因之子费萨尔,后来又成为伊拉克国王费萨尔一世

    法国委任统治期间,叙利亚的地域概念渐渐缩小——叙利亚一词原指地中海东岸,在法国委任统治下,范围缩小到原来叙利亚地区的北部由英国委任统治下原来的南部叙利亚地区——包括今天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约旦国——不再称为叙利亚。而又在这个缩小范围的前提下,法国又从中划出一块地区称为“黎巴嫩”区于是叙利亚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了,这也就奠定了今天叙利亚国的基本版图轮廓。

    法国对范围“缩小”后的叙利亚分而治之。绿色区域为“大黎巴嫩”,后来成立了今天的黎巴嫩国

    另外,在委任统治期间,法国采取了“分而治之+拉一派打一派”的惯用策略,在不同地方扶持不同的宗教派别。在拉塔基亚阿拉维派聚居区组建阿拉维派政权,在德鲁兹教派聚居区组建德鲁兹派政权,在有的地方则建立直属法国政府的自治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阿拉维派在法国的扶持援助之下,在当地渐渐有了势力,成为一股日后的重要政治力量。如今的巴沙尔·阿萨德,便属于此派。而划出去的黎巴嫩,因为基督教马龙派和东正教教徒相对较多,所以法国扶持当地的基督徒和东正教徒。

    阿拉维派的势力崛起,离不开当年法国人的扶持,巴沙尔·阿萨德,便属于阿拉维教派

    法国委任统治下,法国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自然会得到传播,所以在今天的黎巴嫩国和叙利亚国仍然能看到受法国影响的痕迹。

    不难想象,在法国委任统治下,游击队和当地反法势力并不会就此消失。起义活动断断续续地出现,地下会议常常举办。对外方面,民族主义者们游说国际联盟,四处争取他国对独立的支持。面对国际舆论和此起彼伏的反对运动,法国作出了一些让步。法国高级专员萨拉伊尔将军开放党禁,允许他们逐渐合法政党“人民党”。类似于甘地的非暴力主义,人民党希望通过合法手段争取独立。

    尽管开放党禁使矛盾略微缓和,但在1925年,还是爆发了因德鲁兹人对法国军官不满掀起的由阿特拉什领导的大起义,得到了当地不少人的支持,法国在镇压起义时,轰炸大马士革,炸死了许多平民,被称为“大马士革大屠杀”,并通过收买、分化策略,瓦解了起义军,起义最终失败了。

    当时德鲁兹起义领导人 阿特拉斯 帕夏

    在镇压起义的同时,法国不得不继续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改委任统治为政治协商,进行适当妥协,在分出去的黎巴嫩区成立了黎巴嫩国,在叙利亚地区成立了以艾哈迈德·纳米尔为首的叙利亚过渡时期的民族政府,人民党参政。民族主义者对此依然不满意,要求法国撤出军队,遭到了当时的法国专员茹文尼尔的拒绝。

    1926年,茹文尼尔被蓬索替换了。1928年,法叙双方在制定宪法上展开争论,叙方提出宪法草案体现出追求真正的独立的意向,蓬索随即将立宪会议解散,政治协商陷入了停顿。

    两年后,法方提出了宪法的修改稿,并计划强行实施。1931年,法方解散了过渡时期的民族政府,举行议会选举,大力扶持当地的亲法派,结果在议会选举中亲法派席位占大多数。民族主义者要求和法方再次谈判,用新的条约代替原委任统治的相关条约。蓬索炮制了的新条约草案依然引起了民族主义者的不满,他们以退出议会相威胁。接任蓬索的戴·马特尔欲强迫对方签订条约,这次连亲法派也纷纷反对,他只好解散议会和政府。就这样,轰轰烈烈的政治协商运动失败了。


    3.二战时的机会

    二战前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叙利亚,叙利亚爆发了罢工罢市罢课活动。另一位法国专员,戴·马特尔在采取高压政策失败后,只好展开新一轮谈判。1936年9月,双方签订了《法叙条约》,当然,条约必须通过双方的议会批准才正式生效。一时间,叙利亚人对独立大业的前景又充满乐观,又举行了议会选举,哈希姆·阿塔西当选总统,顺利通过了这个条约。但法国还是拥有驻军权和经济、政治特权。

    法叙条约的签订

    然而在某些土地上,法国仍然想主导话语权,例如北部的亚历山大勒塔地区。二战的前奏已经到来,在欧洲,面对德国意大利蠢蠢欲动,法国为了拉拢土耳其,支持土耳其共和国宣称在亚历山大勒塔地区的主权,计划将亚历山大勒塔划出去归土耳其所有。1939年,亚历山大勒塔成为土耳其的伊斯坎德伦省。

    然而在1939年,法国议会最终未批准《法叙条约》,法国司令魏刚主张恢复法国的委任统治。于是叙利亚民族主义运动再一次“一夜回到解放前”,法国在叙利亚组织了“执政委员会”代替民族政府。而在就在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了。

    马克西姆·魏刚,在二战前主张恢复委任统治制度

    二战爆发后,1940年,法国投降,叙利亚和黎巴嫩成为德国和法国维希政府共管区。1941年,自由法国军进军叙利亚和黎巴嫩,叙利亚和黎巴嫩的维希政府投降。自由法国原计划继续委任统治,但是在美国和英国的干涉下,此时羸弱的自由法国只好被迫承认黎巴嫩和叙利亚独立,允许议会选举。同时暗中想法设法阻碍两国独立进程,后逮捕了黎巴嫩总统和内阁成员,黎巴嫩政局陷入瘫痪,起义活动又蓄势待发。英国担心起义活动对周边产生波及,影响本国利益,于是联合美国对法国施压。自由法国原本就是流亡政府,早失了曾经的控制力,再次被迫承认两国独立。

    法国在撤军的时候,继续拖拖拉拉,想尽可能保留军队,由于此事,大马士革曾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活动。

    1944年,美、英、苏三国对两国予以承认,两国的独立在外交上成为既成事实。1945年两国对轴心国宣战,并积极加入联合国的创办活动中。当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即将到来之时,光复本土的法国又计划卷土重来,冲突再起。英国为了其利益,一直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充当搅屎棍的角色,此时为了能将黎巴嫩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又和法国站在一起,派出军队。然而,二战毕竟削弱了这些老牌欧洲强国,战后世界民族独立运动此起彼伏,英法两国面对国际舆论压力和运动力量,不得不定期撤军。1946年底1947年初,英法两国将最后一批部队从叙利亚和黎巴嫩撤出。

    叙利亚终于得以真正独立。但在独立之后,更多的问题接踵而至,更多的挑战和灾难在等待着这个国家。

    (文中图片主要来源于维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6e1a7ad887f1:写的很详细,作者的历史功底深厚啊。
      • 欣欣之氧:高质量的好文章,又能了解历史了
      • 太阳温暖馨:又多知道点历史😄
      • 天父公主:很认真的叙述历史,比某些不懂历史,故意宣传弱肉强食的理念的人强多了。标题党真烦人🤔🍉
        d9eb43d08245:嗯,是的,我也是因为贴吧微博知乎这些网络垃圾堆乌烟瘴气才来的简书。
      • 85f61c2cce8b:二战后世界国家和地区的格局一直没有最后确定,现在世界各国之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界线都存在很多争议。这个问题也不可能彻底解决,冲突和战争不可避免

      本文标题:叙利亚这个国家是怎么来的——叙利亚建国简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aq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