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十二卿
一
打开朋友圈,朋友小A的晒照出现在屏幕上。回家之前她来了一趟小岛之行,还去了当地的博物馆。
恰好小A当时就坐在我的左手边。我说你玩的不错嘛。她说别提了,上岛天天下雨,没在心心念念的海边待太久。博物馆确实很好看,可她与博物馆无缘,根本不感兴趣。
再看小A发的这几张照片,海浪,天空,烧烤和博物馆的一角。看着仿佛就能让人联想到海风温柔,蓝海清澈。很难看出这次旅行居然也充满了遗憾和无趣。
朋友圈页面显示收到一条评论,小A点开看。她的另一个朋友在下面留言:真羡慕你,我好无聊啊,哪都不能去。
我很想说,朋友圈里的每段故事,每次旅行不是都像表面上那样美好的!
二
曾经我也有过这么一段时期,频繁的刷空间,刷朋友圈,刷微博。看到同学不上课聚会旅游,就也想翘课跑出去玩。
虽然最后没有真的这么做,但当时那种要走的冲动我还记得:大家的生活都精彩有趣,我要和大家一样!
朋友也安慰过我,你不要总看别人发出来的生活。
恰好那段时间突然有活动,刷朋友圈的次数和时间明显下降,我也后知后觉,不经常看朋友圈之后,虽然生活没有变的更有趣,也没有我之前想的那么无聊。
如果只是把看朋友圈作为一种放松的手段和社交的工具就还好,偶尔看一看无伤大雅。可如果把网络上的生活与现实中的生活划等号,就很容易陷入网络世界灯红酒绿的陷阱。在虚假的热闹里丢失自己。
三
狂刷朋友圈,原因是无聊,带来的结果是更无聊。
朋友圈提供了一个供大家分享生活的平台。加进微信里的人又多半是我们熟悉朋友亲人。无所事事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点开。
最开始是仔细浏览,而后百无聊赖从屏幕低端快速划上屏幕顶端。刷这一个字就是最生动形象的反应。
结果当然就是更无聊了,对着手机一刷一下午,腰酸背疼,浑浑噩噩。但朋友圈不是精神鸦片,你的无所事事才是精神鸦片。
无聊是种惯性,让自律的人浑浑噩噩过一天是折磨,让无聊的人浑浑噩噩过一百天却没有什么不同。
怎么才能放下朋友圈,摆脱无聊的生活呢?
(一) 告别无效活动
简单来说,那些让你放松的无脑活动,只适合放松,不适合长时间去做。比如,刷微博,耍朋友圈,看韩剧大家在书吧摆上书本然后在一起打游戏等等等等。
这些活动固然可以带来短暂的快乐,但短暂的快乐并不等同于满足感。
长此以往感受到的是心理上的倦怠,和一事无成的空虚感以及负罪感。
(二)有效管理时间,合理制定计划
大多数人的问题不是真的无事可做,恰恰是想做的事太多,堆积在一起,产生厌弃情绪,最后索性什么也不做了。
我也有这样一段时间,所以我开始学着慢慢做日常计划,还特意买了一个好看的手帐本激励自己。
每当完成一个任务就用红色的比打上“√”。每天晚上,看到有没完成的任务,我都好像感受到那个任务对我“质问”:就我没有被完成,你的良心真的不会痛么?
从前那些因为积压和拖延被忘记的任务看不见就算了,如今这些任务就清清楚楚的显示在本子上。每当想放弃,又有一个声音冒出来:看一集电视剧能收获短暂的满足,但背一篇单词却有实实在在的进步。上进心激励着我赶紧完成。
过了一周后,到了那个时间我就会不自觉的去做计划上该做的事,自恋点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形成了固定习惯。
(三)先制定一个小目标
当然啦,小目标因人而异。比如有的大佬小目标是先赚他一个亿。我的目标是努力像喜欢的爱豆看齐,写出一手好字。
这个目标,又被我分成不同的小部分,笼统点说,就是把每天练习的字尽力写到最好。
就像把一条路分成无数个小的部分,这一部分沿着大方向走对了,下一段路才走的更加轻松。
一个小目标的完成,也会带来不小满足感。因为有很多个小目标,所以满足感也是持续连续不断的。即使哪一天遇到了困难,曾经累积的满足感也会让你自信平稳的度过难关。
四
阿贝尔·加缪说:想要快乐,我们一定不能太关注别人。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大多数人往往见过了繁华的一面后,就忘记了这后一句话。附和着主流和大众的需求,忘记了自己应该的做的事。
别人的生活终究不会是自己的。别人的节奏也解决不了自己的生活中的问题。拥有自己的目标,按照自己的节奏踏实,稳重的走下去,才能收获与自己相符合的成功。这种成功不是浮躁下的名不副实,是努力过后的水到渠成。
所以,太关注朋友圈,生活就在朋友圈一层一层的滤镜下失去了原来的颜色,索然无味甚至产生不幸的错觉。
放下朋友圈,去看清自己生活的真相,做该做的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