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浮生取义》,书的副标题叫做《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聊天时说起最近看了一本关于自杀研究的书,朋友们都露出惊恐的神情。
这是事实,这个话题总是带着一些神秘的忌讳的色彩。作者通过在县域的实地调查研究,通过走访一个一个自杀者的案例,探讨背后的家庭政治影响因素。
自杀者在家庭生活中受到委屈,便会有用自杀来扭转局面的家庭整治博弈心理。有些人只是把自杀当作筹码,换取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或话语权。也有一些人甚至多次自杀,或是抱着必死的意愿,让曾经与他博弈的家人陷入永远的愧疚与自责。
《浮生取义》|浮生舍生,意义为何
作者也尝试探讨家庭之外的其他社会原因导致的自杀现象,用生命洗清潜在冤枉的心理,这个话题敏感而隐晦。作者更驾轻就熟的,还是将精力放在家庭影响上,分析能够反映华北、农村、家庭因素、自杀方式多数为喝农药的主观和客观原因。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社会和农村人口的调查研究具有相对较高的普遍性。
作者更多的笔墨都集中在家庭纠纷、矛盾的问题上,在我看来,这背后真正可怕的原因还在于:从众心理的可怕盲从、认识和眼界的局限性。
从众心理的可怕盲从
这个典型性的方式具有极大的中国特色,也同时反映了从众心理可怕的一面。在以村为单位的小社会里,家庭之间总有着或远或近的亲戚关系,相对于经济发达区域,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也相对落后。越是这种典型的熟人社会,人们之间攀比成风的习气就越加明显。
这种攀比除了聚焦在谁家的日子过的好,谁家的房子盖的好、谁家的男人更能挣钱女人更能持家上以外,也不可避免的聚焦在谁在家里当家做主。
所以,当身边有一个人通过自杀扭转了家庭地位或是取得某种意义上的胜利时,这种扭曲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会在人们之间形成不良的影响。当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便会想到用同样的方式,博取一个想要的结果。这就与书中作者提到的调查结果一致:曾经有过自杀者的家庭中,家人自杀的概率会较高。
当然,那些一心求死的,或是佯装自杀却假戏真做要了小命的倒霉蛋们,或许会短时间的成为一个教育人们爱惜生命的正面教材。但是,架不住时间的流逝,当那些活下来的准自杀者,在人们眼前安然无恙,甚至更好的生活着。那种赌徒一般的侥幸心理就会占了上风,容易让人们陷入盲从的,用生命赌明天的选择。
认识和眼界的局限性
很多明眼人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会有那个看似如此愚昧的方式,用最为宝贵的生命去换取那些并不值得的东西,这就牵扯到背后真实的原因。
旁观着眼中的值不值得与当局者眼中的值不值得,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个体之间的价值观千差万别,仅就值不值得而言,根本不可能得到一个广为认可的普世价值。
影响着人们认识和眼界的,很大程度上,与教育和文化水平密不可分。农村社会的平均教育水平,远低于平均水平。那些瞅着一亩三分地的人,不会比那些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世间事的人,有更广阔的眼界和包容心,也不会比他们更能对周遭发生的事情有见怪不怪的想法。
举个极端的例子,老公出轨这件事,对有些人来说,可以选择的方式包括忍受、分居、离婚等多种选择,但对有些人来说,除了一哭二闹三上吊,还得以死相逼。
这本关于自杀现象的书,还值得从更多层面和领域去分析,希望更过的人看过此书,能够从自己擅长的领域,为自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各领域的研究寻找到最优的干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