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思考
1.google和wiki。遇到问题先用这两样工具,甚至不只是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
2.看书挑剔,只看经典。我们在超市里买个东西,会货比三家,我们在网上买的衣服会精挑细选。选择书籍应该更甚。
书籍是我们知识的主要来源,在选择书籍的时候做足功课,是对我们自己的时间负责。
3.做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应该包括,一是阅读时候的思考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做的好处,可以增加标签,方便以后检索。二是将书中的好例子摘抄下来。第二点大家特别容易忽略。在此要重点强调一下,摘抄例子的作用是为了输出,是为了以后作为写文章的材料。
我觉得人与人学习的差距不在资质上,而是花在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上,获得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4.暗时间思考。将思考的问题带入生活,包括走路吃饭睡觉,并将这养成为习惯。
a.将思考成为习惯,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避免焦虑。全身心地投入做一件事情就是避免焦虑的方法。由于大脑的一个模块处于活跃状态,并会抑制另一些模块,所以用思考占据大脑,其他的神经活动自然会被抑制。
随着你对于问题的认识,因为思考的深入而深入,你也更可能找到解决根本问题的钥匙,而不是在焦虑中无所适从。
5.多看心理学与思维的书,因为它们是跨学科的。又想起那句话,知识分两种静态知识和,具有繁殖能力的知识。认知科学就属于后者。
6.学习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他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7.学习和思考过程中常问自己的几个问题:
学习和思考到底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提醒自己不要偏离目标。
学习和思考的收获是什么?提醒自己分析整理,总结复习。
好为人师,将自己学的东西讲给别人听。这个叫有声思考。
试着将自己学到的东西讲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听。迫使自己思考,将复杂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最接近事物的本质的方式,或者用最好的类比讲出来。
时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经常整理自己的思维过程,将大致脉络写下来。看看哪个环节被阻塞了,妨碍了理解。反思该如何改变?
养成反驳自己想法的习惯。多问问自己,这个难道就一定成立吗?有没有反例或例外?果真如此吗?
对待难以理解的问题也多问问自己,真的理解了吗?真的理解了问题的本质吗?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目前我的理解是什么?我对这个礼节感到满意吗?这样的理解到底有什么建设性呢?
时间和效率
1.趁着对一件事情有热情的时候,一股脑儿把万事开头那个最难的阶段熬过去。
2.重要的事情优先。要学会判断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多问问自己这是重要的事情还是紧急的事情。有些紧急的事情是否迫在眉睫,是紧他人之急,还是自己急性子,或者说是欲望。再问问自己能不能再拖了。如果只是一件小事儿但自己压抑不住欲望,不做就会心神不宁,那么它也就会升级成为重要的事情,也需要优先处理。但是这种事情不能太多,还是要学会理智的判断重要和紧急。
3.判断为重要的事情就要营造比较大块的时间来完成。比如读一本比较重要的书,就需要每天预留一定的时间。
4.还要学会善于利用小块时间。之前说的暗时间。
5.重视知识的本质。我们一门类的知识都有最基础的概念原理方法论。大量的新技术其实只是一层皮,背后的支撑技术其实都是十年来不变的东西。要学会善于抓住不变量。
底层知识永远都不过时,算法数据结构永远都不过时,基本的程序设计理论永远都不过时,良好的编码习惯永远都不过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都不过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望永远都不过时,大脑的思维方式永远都不过时。
6.重视提前积累的强大力量。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不会选择,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选择一个基本靠谱的学科或技能作为方向,制定一个三到五年的学习和思考计划。多一年你就被别人多一年的准备时间,也就是领先别人一年。反之每天只盯着明天要做的事情,那么你的缓冲区或者叫准备时间也只有一天。
一个五年计划便可以让你获得从现在开始的五年准备时间,五年中每天腾出半个到一个小时专心于某一件事情,认准一个方向,每次走一点,其实不要5年,两年就会发现会起到宏大的效应。
7.抬起头来。制定了五年计划不知要埋头苦干,还要抬起头来审视一下自己做的事情,对于现在和未来有价值吗?是不是真正希望做的?学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重要吗?需要在这个时候学习吗?
8.退订rss。现在说起来应该指微信朋友圈,公众号。这个我理解应该还是分阶段的,闭关苦读的这段时间内就应该斩断一切纷扰心智浪费时间的工具。要保持自己的心智聚焦在当前要做的事情。经过两到三年的磨练学业有成,“十年磨一剑把拭与君看”的时候,就需要广泛获取信息。
9.经常总结最近学到的新知识。
永远不要认为对一个知识的把握足够深刻,理解的感觉很多时候只是假象。
10.多看书少上网。互联网上的知识大多数是对经典书本知识的通俗化。
11.制定简要的阅读计划。
选出最近认为对你最有价值的书,先总览一下决定阅读的顺序(哪些章节可以优先阅读),然后每天看一点,并利用走路吃饭乘车或其他不适合带着书和笔的时间来总结看过的内容,建立知识结构,抽取知识本质,与以往的大脑中的知识建立联系。
阅读的方法
1.根据主题来查阅资料,而不是根据资料来查阅主题。这里提到的读书方法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主题阅读法。
以前读书的时候是一本一本地读,眼里看到的是一本一本的书,现在则是一章甚至一节一节的读,眼中看到的不是一般一本的书,而是一堆一堆的章节一个一个的知识主题。按照主题阅读,你会发现读的时候不再是老老实实实的一本书看完看另一本,而是非常频繁地从一本书跳到另一本书,从一处资料跳到另一处资料,从而获得多个不同的人对同一主题是如何讲解的。
2.好资料与坏资料的区别。
好资料从问题出发,重点介绍方法背后的理念,注重直观解释而不是方法的技术细节,按照方法发明的时间流程来介绍(先是遇到什么问题,然后怎样分析推理,最后发现目前使用的方法)。坏资料上来就讲方法细节,不讲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我们最初是因为面对什么问题才想到这个方法的,其间又是怎样才想出这个方法的,方法背后的直观思想又是什么。坏资料丢掉了最重要东西就是问题解决背后的思维过程。
3.学习东西之前首先在大脑中积累充分的疑惑感。面对问题学习新方法之前,先问问自己能想到什么方法。疑惑越大,面对疑惑之前的思考越多,获得的方法就越深刻。有疑问就会有动力。很多医学院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家人得了某种病以后,这类病相关的章节就会学得特别好。
4.有选择地阅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一本书中感兴趣的章节优先阅读,二是对一本书中技术性较弱信息密度较低的部分快速阅读。作者再次提到有的书主要就是看例子。
一般来说阅读的时候应该这样切分内容:问题是什么,方案是什么,例子是什么。
如果是关于解释一个现象,需要关注:现象是什么,解释是什么,支撑这个解释的理由是什么,例子是什么。
主题阅读的第一步是检视阅读,就是要关注目录索引,筛选章节。
5.阅读的分类:知识类和思维类。
思维方面的东西是跨学科的,任何时候都用得上,并且反之如果思维没有培养好的话,学习东西也容易走错方向或事倍功半。
6.利用时间碎片任何一点时间都可以用于阅读。关键是要将这种方法形成习惯,就像吃饭睡觉一样。
7.新知识新学科看不懂的原因:
a看的不够使劲儿。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人的阅读和理解都有这样的特点,读的时候注意力就会重点关注在某一章某一节某一页或者某一个概念,而会忽略或忘记之前读过的章节,这样在读的时候可能会理解一些点而忘记另一些点,就失去了对整体的把控和理解。第二还存在阅读时候的思维盲点,抛锚,眼睛看见了脑子还没有理解(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读过的书下次再看竟然吃惊地发现有些内容就像根本没有看到过一样),最后还有一种可能由于思维定势而出现理解的错误和偏差。可能在多读几遍之后才会出现恍然大悟。
其中涉及到了你不懂的概念。不懂就搜索,google和wiki。不要轻易放弃。
还可能是作者讲述的顺序不对,往后看就能明白前面的了。
8.如何在阅读之前就能获得读一本书质量的大致评估:
看作者,牛叉的作者写的书一本都不错。
看目录和简介。结构层次是否清晰。
看亚马逊豆瓣上的书评。看总评分儿还有看差评。看差评人说的是否有道理,是否是针对作者的内容和思想的,如果在低分当中看不到有价值的反驳意见,可以说明这本书相当不错。
试读。看表达是否清晰论证是否严谨内容是否深刻。
9.如何搜寻到好书:
牛叉作者的著作。
书评网站推荐相关主题的书单。
好书中在参考资料重点提到的其他著作。
相关主题牛叉人物推荐的书单。
知识结构
1.抓住不变量
将知识分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前者采取提前深入掌握牢靠的方法,后者采取用到时查手册的方法。前者是指解决问题的思想,这些是长期不变的东西,而不是技术细节,也就是易变的东西。
简而言之,就是这些底层知识会无可避免地需要用到,既然肯定会被用到,那还是预先掌握的好,否则将来用到的时候再查是来不及的,因为本质的知识也往往正是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消化掌握的东西。
英语不是可以临阵磨枪的东西,而且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任何时候都少不了它,如果不具备英语能力,这就会成为个人知识结构的短板或瓶颈,而且由于需要长时间才能获得这项能力,所以这个瓶颈将持续很长时间存在。
在问题解决当中,如果不具备必要的知识,是根本无从思考的,再好的分析能力也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分析出该用哪些知识,然后再去查手册的,很多时候是在工具和问题之间比较联想,试探性地拼凑来解决问题,这就使得一个好的既有知识基变的至关重要。
本质的知识就是工具,如果不知道某个工具的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很难想到需要使用,这么样一个工具的。
不仅要知道,还要熟悉工具,才能有效地使用它。比如说一门开发语言,必须了解它的适用场景,不适用场景,了解他支持的主要编程范式,还要了解它的缺陷和陷阱。
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判断这个知识,是否是不变量或不易变量,是否在可用的时候是查手册就可以,还是需要提前掌握,学会在纷繁的知识中,抽象出那些重要的本质的不变的东西:比如本质是什么?第一原则是什么?该知识的体系和层次结构是什么?
哪些是本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种东西很难读一两本书就掌握,需要很长时间的锻炼反思,决策与判断的方法,生活中需要判断与决策的地方远远多于我们的想象。
糟糕的判断与决策,令我们的生活变得糟糕,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我们从来不会去质疑自己的判断,而是总能找到其他为自己辩护的理由。
习惯的养成
人的性格和认识事物的框架是长期积累养成的,并且人们非常珍视自己的信念,从进化心理学上这是有依据的,一个经过时间检验的信念往往是最靠谱的,只不过可惜的是靠谱不代表最佳,一个信念能让你活下来,并不代表能让你活得最好。
我们评判一个系列的标准是,satisficing原则,即满足就好,并不是optimizing最优原则。
为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因为说只是理性上承认正确,并没有考虑到我们每个人大脑中居住的那个非理性自我,这个自我以强大的情绪力量为动机,以习惯为己任,每时每刻都驱使着我们的行为,因为他掌握了情绪这个武器,所以我们只能时时拿他当大爷。
第一条就是认识到习惯的改变,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承认它的难度,第二条就是如果你真想改掉习惯就需要,在过程中常常注意观察自己的行为,否则习惯会以一种你根本觉察不到的方式左右你的行为,让你功亏一篑。
有一个认知技巧,也许可以缓解更改习惯过程中的不适,即把居住在内心的那个非理性自我当成自己的孩子,你要去培养他,或者你的对手,你要去打败他才行,总之不能当成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不想改变自己。
大脑中的新皮层在进化历史上是较为新近的年代,才进化出来的,跟底层较原始的模块,如主管情绪的杏仁核之间的神经网络沟通,并不是合作无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事情我们明明知道是对的,但就是不能说服自己,情绪还是在那里不依不饶地驱使你去做另一件事情。
总之,对习惯的更改,除了最重要的一日三省,加上一些认知技巧,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学家,你可以,自己看看能不能想出什么法子,其实是没有什么速效灵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