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婚姻育儿
高三学生能用智能手机么?父母“打砸抢”之外,究竟忽视了什么?

高三学生能用智能手机么?父母“打砸抢”之外,究竟忽视了什么?

作者: 春上村边树 | 来源:发表于2018-11-13 19:28 被阅读12次

家教随笔

昨日的专栏文字后面收到多条私信,其中一条是一位上海的高三家长提的问题:“你孩子寄宿,那寄宿的时候是否给孩子智能手机?”

我回复他“我儿子寄宿时学校不能带智能手机的,家长和班主任任课老师都有微信和QQ联系,没有联系障碍的,而且当时学生宿舍区有电话。”上海家长继续回复:“所以说不能一概而论啊,我们上海学校是随便带手机的,高三也是,孩子就是毁在手机上了,如果我们孩子和你孩子一样不带手机,那也是很好孩子。”从这位家长的语气里,看得出还是有一点点焦虑,可能在孩子使用手机问题上,许多高中父母存在一些困扰,我觉得有必要专门写一篇文字聊聊这个事。

无独有偶,另一个家长的留言更是写的具体形象:

“我家小孩真是伤脑筋啊!手机没收一个他又有一个,为了手机想着办法跟你斗智斗勇。国庆节十月二号给我逮到玩一个银色手机,他说是同学的,我跟他到同学家把手机还掉了,十月五号晚上12点左右又在房间玩手机给我逮到了。又变成一部黑色小米,又说是另一个同学的,这次我没收了,说明天你叫同学带着家长来拿手机。第二天家长没来,串通同学来,被我拆穿,根本就不是同学的是他自己买的,竟然是在学校把给他吃饭的钱省下来买了手机,真是一腔热血给他气到吐。我说怎么每次周末接回来面黄肌瘦。怎么办啊?熊孩子真是坑家长啊!可他已经高三了呀!”

你看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很普遍,凡是家里有高中孩子或者正在上高中孩子,许多场景是不是很眼熟,好像发生在自己家里一样。

关于孩子使用手机,家长的焦虑并不是个体,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究竟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起和儿子的一次关于手机的交流,他的话对我是有很大的启发,“手机是一个物品,它和其他许许多多物品一样,人们为何么会害怕手机会让孩子的成绩下降?实际上不是害怕手机,而是害怕人自己,害怕人的自制力不够,害怕人的好奇心太强,害怕人对手机的控制力度不够,本质上是人的恐惧心在起作用,也是人的局限性所在,父母一方面自己沉迷于手机,一方面又害怕孩子沉迷,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挣扎。”

儿子说这话时已经是大一的学生了,他的手机24小时上网,他的宿舍24小时有网络,24小时不熄灯,没有宿管,没有围墙,全靠自己来约束。

儿子并不沉迷于手机,他有他的事去做,有时会做到很晚,给他的手机微信留言,常常是半夜才回复,非常忙碌。

那么,这种情况是自然形成的么?

是儿子天然的排斥智能手机,不喜欢打游戏,他是个古板的孩子么?显然不是,儿子对于智能设备的使用非常精通,拥有自己的公众号,单反相机玩摄影很有味道,油画画的也很棒,他不是一个古板的孩子,和同龄人的共同话题一样也不少。

那为什么儿子不存在手机过度使用的情况,从他的话里或许可以找到原因:手机或者网络本身是没有危害的,是因为人的不节制,放纵,而使这些物品沦为洪水猛兽的代名词,但原罪不在这些物品本身。如果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知道自我约束,那么,之前所有看起来似乎不可调和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这当然是有一个过程的,其中有一个被学校教育忽视,但家庭教育必须要重视的素养这里重点提一下,那就是:“信息素养”,我们很早对儿子就开始信息素养的培养,当时,智能手机还是个新鲜事物,但电脑网络已经比较成熟了。

说起信息素养似乎很学术化,其实说白了就是怎么对待开放世界里多元化的信息,这也是一个能力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们面对的信息越来越多,一些无效、低质量的信息也会随时随地铺天盖地的涌来,现在手机上各种信息刷屏大多数是低质且无效的信息。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显然会被这些垃圾信息浪费太多时间,作为学习期间的高三孩子,负面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父母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信息,还要教会孩子怎样处理信息,毕竟现在的孩子接触网络和智能手机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在学龄前,甚至在一些低幼阶段就已经捧着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不放的孩子。因此,这种信息素养应该是家庭早期教育中,父母就要有意识培养的。

孩子获取信息往往出于自身的需要,例如游戏,例如看动画片,早期是无法区分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父母要从一开始就要对孩子的信息能力进行训练,包括综合、分析、整理,然后分门别类、留取精华、去其糟粕。训练的是引导孩子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信息来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并且要有计划的合理安排时间,这一点尤其重要。

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既然是能力就是可以训练的。

我记得十多年前儿子当时还不满十岁,我们在电脑里和他一起建了一个文件夹,让他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学习资料通过网络下载下来保存在这个文件夹里,分门别类的放好,除了学习的也有娱乐的,如电影、音乐、游戏等等。注意,我们没有排斥游戏的进入,而是和他做好约定,游戏仅仅是信息的一部分,在这个文件夹里占着一个空间,还有诸如他的口述童话系列,语文、数学、英语专用文件夹,都会保存许多内容,这是他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认可,认为游戏在他的世界里并不是洪水猛兽,而仅仅是一个文件夹,不是全部。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儿子处理信息的能力显然得到加强,他对于游戏或者其他娱乐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沉溺。

唯有自由才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因为儿子是自由的,所以他在网络上进行着更有趣的事,他的口述童话曾经在一个专门针对儿童的“成长网”论坛连载了两年,现在还保存有痕迹,当时就有许多父母和孩子来读他的文字。他会在留言中得到鼓励,更加有兴趣去做这件事。后来有了博客,他也专门建了一个,存放一些个人心得体会,直到大学之后开了一个公众号,不定期的上传一些原创的文字和摄影作品,越做越好,这些都是他自由使用网络的见证。

在这个过程中,儿子和开放网络的相处是比较融洽的,我们没有限制他对网络的使用,即使高三的时候,假期在家也是全天候放开网络,他的书房也有手机和电脑。偶尔也会打游戏放松一下,有一次我让他介绍给我打一个游戏,他推荐了一个,我试着玩了一会,手指不太协调,终究不能理解这其中的乐趣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表现出过度排斥游戏的架势,因为我们都是从少年青年走过来的,当年的“魂斗罗”,“坦克大战”,“超级玛丽”等游戏也是玩过的,但好像人也没有变坏,更何况现在的孩子本身生活在开放的网络时代,你想隔绝一切,显然是自不量力的。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上面讲的或许有点道理,怪父母自己没有在早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习惯,孩子现在已经有“手机瘾”了,是不是没有办法了呢?

孩子有了瘾,处理起来会难一点,但办法总是有的,需要提醒的是,这个办法绝对不包括隔绝孩子与开放世界的关系,通俗的说就是“打、砸、抢”,打孩子,砸手机,抢手机或者暴力恐吓等等让孩子远离手机。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亲子关系紧张,家庭焦虑增加,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孩子依然会接触到手机和网络,因为这个世界本身是开放的。

放下这些对手机“禁绝的方法”的执念,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与孩子一起约定,父母可以在某个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抽出30分钟制定一份手机使用守则,例如:

(1)手机不可以带去学校(学校规定是不允许在校生带手机进校园,如果学校可以带手机,可以配备一个功能机,能发短信、打电话即可。)要学会和同学面对面交流,多阅读经典的纸质书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2)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可以带手机参加(记得儿子高三开运动会是在周二,我们特意驱车送去相机和手机让他拍照上传微博),拍摄一些活动照片或视频作为个人的经历记忆,做成美篇珍藏。

(3)平时住校,周末回家后,可以使用手机,但21:00准时关闭手机,第二天8:00以后再打开,同时约定作业时间关闭手机,返回学校时,把手机放在家里。

(4)自己控制手机的时间,至于具体玩多久,由孩子自己与父母协商决定。

(5)如果孩子违反协定,商定一个罚则,内容也是由孩子和父母一起制定,不能由父母单方面确定。

以上5条请坚持一个月时间,一份坚持一份收获,父母做到不心疼、不放纵、不妥协,才能一点一点地从孩子身上拿掉对手机的依赖。

当然,这仅仅是治标,是从形式上和孩子有一个底线的约定,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治本呢?

我想根据自己的教育经历分享几点体会:

一是不要妖魔化手机,好像说到智能手机就是大毒草,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极大。

实际上手机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个存在是无法否定的,不如坦然的和孩子承认手机的正面作用,我们要放大的是它的有利的一面,例如信息快捷,方便生活,资源丰富,可以为学习提供很好的助力作用,例如高三的时候儿子有一次在家做提升的竞赛练习,对一道数学题思考良久无从下手,我们主动建议他检索一下网络,结果得到很好的启发,他用了几种解法解决,并上传了自己的答案,这就是正面的作用;对于可能存在的沉溺游戏等现象,也需要和孩子事先约定,建立某种契约,正好也是培养孩子契约精神、自控能力的好机会,相信只要是心智正常的孩子,看到父母平等对待自己,有商有量,并不是一棍子禁绝,那么,他们也会有所取舍,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待智能手机。

当然,高中的孩子已经有了是非观念独立意识,在针对手机的问题上,可以正反两个方面都告诉他,首先父母是秉持开放的态度而非狭隘的意识,那么,孩子也会更从容的面对这个问题,不至于钻牛角尖出不来。

二是父母自身做示范,在手机使用上严以律己,而不是一天到晚刷刷刷。

有一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模糊,首先看看原件是不是清晰,因此要让孩子放下手机,家长先放下手机。

作为高中生,正是青春叛逆期,本来就对父母充满偏见,如果此时父母言行不一致,一面禁止孩子使用手机,一面自己整天刷刷刷,这些场景会被孩子作为靶子记录下来,加剧对立情绪。

陪伴孩子的时候,父母首先放下手机,闲余时间多读书运动,如果能坚持学习,更好。家庭氛围和睦,一家人听听音乐,聊聊天,在书房看看书写写字。坦诚相待,寻找共同话题,能够有效拉进与孩子的距离。

特别是周末,如果一家人能有务实的家庭活动,秋冬季搞个菊花摄影展,参与一场运动,或者做一次简短的旅行,通过丰富而有意义的现实生活可以很好的转移孩子注意力,可借机培养更多丰富生命意义的兴趣爱好。

三是让孩子拥有真正高远的目标,会从根本上杜绝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现象,不仅仅是手机。

听起来有父母认为这个说法很虚,什么叫高远的目标。

但在我看来这或许是一个最根本的办法,许多高三的孩子沉溺于手机,往往是因为空虚,看不到希望,找不到目标,成绩不上不下,或者也有成绩不错,但他对人生未来并没有良好的规划意识,父母也没有给他一个积极的引导,每一天都是得过且过,孩子很容易滋生“人生须尽欢”的荒废。

所谓高远的目标,就是孩子对即将进入的理想中的大学有一个热切的期待,他会关注这个学校的录取方式,需要什么资源,自己要做什么努力,剩下还有不到7个月的时间里,如何冲刺进入这个学校,每一个月的规划,每一周的计划,每一天的课程进度都是紧张有序罗列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有时间无故玩手机呢。

儿子去年进了大学,这专业又是非常紧张的,他自己确定了目标,一步一步的去实现,最近的联系中几乎都是在项目的忙碌中度过的,回复信息都要在深夜,中途用手机的时间很少。

成年人何尝不是如此,真正拥有忙碌充实的人生,哪有闲空刷屏耗费时间。

好了,今天聊了关于手机的话题,这个话题是有争议的,对于父母来说或许希望一禁了之的可能更多一些,因为缺少应对的措施,也没有这个精力。但如果处于孩子的一方,他应该希望完全的没有障碍,自由使用。这两者似乎不可调和,如果我们没有智慧和勇气去直面这个问题,那么,简单粗暴的应对方式往往会带来后患。

你是怎么应对孩子使用手机的,不妨在下方继续留言讨论,让更多父母分享你的智慧!

相关文章

  • 高三学生能用智能手机么?父母“打砸抢”之外,究竟忽视了什么?

    家教随笔 昨日的专栏文字后面收到多条私信,其中一条是一位上海的高三家长提的问题:“你孩子寄宿,那寄宿的时候是否给孩...

  • 舞娘们的妖冶妆

    科普贴:夜总会和舞娘 (结尾动图福利) 究竟是什么让舞娘们这么迷人?除了衣着、配饰、动作之外,不要忽视了舞娘们最突...

  • 一 父母忽视了什么

    缺少自律的孩子,未必是因为父母管教不严。不少孩子甚至经常遭受严厉的体罚,即便小有过错,父母也会劈头盖脸地打过去:掌...

  • 童年期情感忽视究竟是什么?

    童年期情感忽视究竟是什么? 童年期情感忽视指的是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创伤。 和家庭暴力或...

  • TA来了!realme真我X50定档下月7日发布!除了价格,这点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硬件升级也是非常迅速。当然,除了硬件的提升之外,手机的软件优化同样不能忽视,这能在很...

  • 遗落的光阴

    第七篇,小明的学生时代。 小明坐在窗前思考了半天除了有点困之外,也没有想到什么好的方法。于是就只能用最后一个方法了...

  • 适度放手

    高三的学生报志愿结束了。假期过后马上面临的是开始全新的生活。 一位学生在和妈妈逛街的时候,便开始购买大学可能用到的...

  • 在孩子身上你看到什么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 父母是什么角色呢? 父母真的爱孩子么? 父母想要表达什么? 父母真的懂孩子么? ………… 真的好...

  • 你是情感忽视的父母么?

    在《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提到了我们要重视情感,还要重视情感回应。好多家长不觉得哪做的不好,感觉自己一直在用心的爱着...

  • 饿了吗会员不能买了 饿了么会员为什么停售

    饿了么会员卡为什么不能买了呢,今天很多朋友都在说饿了么会员卡不能买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买的会员还能不能用呢?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三学生能用智能手机么?父母“打砸抢”之外,究竟忽视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zl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