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9月16日)的【国学与传统文化】专题--“我”心目中的西游,大家从喜欢的回目以及西游的主题等方面进行了讨论,现整理精华讨论如下:
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时,那首《五百年沧海桑田》歌曲响起的片段,还有唐僧和女儿国国王的片段,不过这都是电视剧里的场景。
我之所以喜欢被压五行山,《五百年桑田沧海》这首歌唱起来的场景,是因为歌词触动我心:只一颗心儿未死,向往着逍遥自在。 哪怕是野火焚烧, 哪怕是冰雪覆盖,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这歌词伴我度过了最煎熬的岁月,让我有勇气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而唐僧和女儿国国王这个片段,是因为,修行路上,最难过的情关,唐僧居然过关了。既让人敬佩唐僧的坚定,虽然他差点没过关,也令人心疼女儿国国王的一片痴情和成全。
关于西游记,我把它看做是修行之旅,在九九八十一难的经历中,修的是人心,是如何将贪嗔痴慢疑或者也可以叫做眼耳鼻舌身意转化为佛性的一个过程。如果从浅显的层面来讲,佛性就是平常心、慈悲心、包容心。
在西游记中我最喜欢《三打白骨精》这个回合了。因为唐僧误认为孙悟空打了好人,与之断绝师徒关系,使得孙悟空回了花果山。当时孙悟空那种舍不得走的那种眼神让人很泪崩。虽然唐僧心里也舍不得,但是他不允许孙悟空打这所谓的“好人”,让我觉得唐僧一心向佛,在自己不忍心杀生的同时,也要求和教化自己的徒弟,也许这就是内心的一种信仰。
做那一版西游记的人,很多是文革后第一次真正做点事业,所以还是很激昂的,包括《取经归来》。80年代那版《红楼梦》也一样,很多人在死水一潭的生活中突然找到了可以奋斗的事业。
那是集中最好的演员,集中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做的,所以虽然绚烂,但是注定没有后继。杨洁喜欢改成童话剧和爱情、伦理剧,小白龙、九头虫和那个什么公主的三角恋最明显,和原著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了。不过挺有时代特征的。
那些作品都是很有诚意不可替代的经典。
我一直在想,孙悟空的西行之路,到底是磨炼劣性成佛,还是屈服成佛?
孙悟空的西行之路,到底是磨炼劣性成佛,还是屈服成佛?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怎么讲都不为过。我个人的理解是,一开始是为了报恩,被动走上西行之路,在共甘苦共患难过程中及唐僧的引导下,孙悟空逐渐懂得一件事:成佛是他唯一既能得功名利禄,又能上天入地的途径。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孙悟空与假悟空六耳猕猴缠斗,真假难辨,打不出结果,周围人也不行,观音菩萨也分不清。这个寓意表明最大的敌人是自我。去我,去执,无我,无执。。。
我是搞產品開發的,我要求項目团队每人一本西游记,每周定期学习交流。从個人层面,团队合作等提出問題!效果還是不錯的!
《西游记》里面的猴子从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到陪唐三藏走完西天后的斗战胜佛,吴老原文中写到西行归来后唐三藏对几位徒弟的介绍:“此时八戒也不嚷茶饭,也不弄喧头;行者、沙僧个个稳重。只因道果完成,自然安静。”一种悲凉由此而生,似乎一语中的地说出了整个《西游记》最想表达的深层意义,邪恶打不过正义。任得你再顽劣不堪,或是你天生带着兽性妖气,一入佛门,佛是正,从此步步皆安静,字字皆佛语,一难一难将劣性洗涤,好一个改邪归正,师徒五人的修行戏。踏上西行路,从此便往着不逾矩的宿命前进,是空壳,离了七情六欲。那个被压了500年,困了500年的寂寞猴,终学得是识时务为俊杰。500前的记忆依旧在脑海里,才让往后所谓的改邪归正,立地成佛有了理论基础,正是指定他有错,需要改错,在妖魔鬼怪美女画皮中护得三藏周全,以此来赎罪,颇有点西方“原罪论”的意味。
你是喜欢一开始大闹天宫,个性十足、我行我素的悟空,还是喜欢更稳重,更世道的斗战胜佛?一开始是纯天然的天性。
孙悟空打死自己的异心是悲哀,还是进步呢?
孙悟空最开始并没有想跟别人争什么,他最初的目的就是求个长生。
欲望和意志主宰世界,这比《红楼梦》还叔本华,作为一个生物“求个长生”就是最过分的欲望了,最残暴的暴君也不敢望此
所以今何在改编的悟空传我觉得是那个个性十足的猴子与带着佛性猴子的自我斗争,只有自己杀了自己才能成佛。与其经过81难慢慢将猴性磨灭,还不如痛快点,一开始就结束
嗯,打破自我,重塑自我,这算是进步吧!
【国学与传统文化群介绍】
国学与传统文化群在简书官方的大力支持下,由主编一凡创建。本群汇聚了一批热爱国学,熟悉传统文化的朋友。笃学慎思的研讨精神,高远深广的学术视野,继往开来的博大胸怀,是他们念念不忘的追求。
研习千年国学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一贯的宗旨与追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欢迎各位朋友参与,一起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