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次看《奇葩说》,看到一个辩论命题:能者多劳吗?我认为这个辩题的核心思想在于“能”与“劳”。
反方辨者聚焦在词性上做文章,也有在人性上做文章。各自辩方皆有引经据典,笑点,尿点,嗨点。而我的锚点在于有“能”力者,必然“劳动价值”更高。浅谈劳,或者过分深谈劳本身,其实都不够尖锐。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91771/036d1f4f0332b143.jpg)
然而,有三个点十分吸引我。
第一点,到底是为什么在辩论?
其实辨者的说辞,很大程度反映了辨者的三观,性格,心态,阅历,眼界。其中有人积极,有人悲观。有人复杂,有人简单。有人为了辩论而辩论,而有人在表达自己。
第二点,关于捧杀。
马薇薇辩论发言当场落泪,其实非常理解她。从她身上也突然读到了一句话,然后产生了一个反思。这句话是个问题,什么人会成为众矢之的?答案有很多种,而我觉得占比最多的是,你的光芒刺到了我的眼睛。什么意思?你可以有才,但是你要成为让我认同的那个人。这时候的认同是什么呢?是挑不出来毛病。
周冬雨说,那时被网络攻击,经纪人整晚睡不着,自己睡的特别好。要做自己,不要管他人。非常羡慕这种,和敏感无缘的人。其实所有的敏感里都有种取悦的成分,不仅仅对他人,更是对自己。
就像今天我在日记里写到:“亲爱的自己,我希望你能放过自己,不要用完美绑架你自己。我希望你松弛下来,比如有情绪,我允许你给自己内观的空间,去发泄去冷静然后找到答案。比如你偶尔作息不规律,我允许你熬夜直到你想睡觉,不要强迫入睡,折腾好几个小时。”
日记里写了非常多的比如,写着写着我就越发的平静,越发的松弛,越发的喜悦。那一瞬间我意识到,原来我一直活在一种自卑里,一场自我绑架里,而且一直没有走出来。可松绑那一刻,我忽然的感受到一种油然而生的底气,这种底气是我知道如何做好我自己,也知道什么情况下需要怎样的去做自己,我不担心任何人的印象,也不害怕任何人的标签,也无所谓什么得到失去或者来来去去。
并且我去搜了薛兆丰老师的简介,不出所料也有“黑点”。再次应证了,我前面的反思。为什么总有人喜欢评价他人,因为他们从不接受任何人性的瑕疵。因为自己从来没有打磨抛光过,所以没有光芒,所以眼睛成了对外的放大镜。无数的我喜欢的,我认同的样子,你就必须是这样。你要伟大,你要慈悲,你要圣洁的意味,可惜只要是人就会犯错。
一个真正发光的人,一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攻击,自古以来人性是不变的。因为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攻击,所以才更懂得体谅。被火烧伤过的人,大都怕火或者防止火。被伤害过的人,大都不愿意再给他人造成同类的伤害。所以优秀的人,大多好相处是有原因的,当然不只局限于这个原因。
第三点,关于思维模式。
有点喜欢李诞,源于一句话,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有趣还通透。后来看过一篇采访,大致聊到了他的从小到大,再后来去微博看到了人生不值得的这段话。
有才华的人,自带光芒。在这里我不想带上一些个人缺憾,因为人就是人,没有神。我不信神,也不造神,也不奉神。我只有信仰,信仰是敬畏心。
人会经历简单到复杂,复杂,然后复杂到简单。浅薄的快乐,其实是通透接地气的表现。说白点就是,我放过了我自己,我要让自己舒服。
就像薛兆丰讲的那个命题,平和里有逻辑又有理有据,贴近事实又言简意赅。好的思维模式就是让自己感到快乐,无论人性或者事物或者现实,都有黑白,也有善恶。你选择看到什么,其实就有了不同的心境,心境就是世界。
负向的思维,每分每秒都是炼狱。
就像蔡康永的那句“我难受是,看到薇薇困在里面我舍不得。世界好大,奇葩说只是一个小小的战场。”
这段话也是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主题就是,如果你感到不快乐,是活在了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去找答案才会找不到答案。人活着就是来受苦的,众生皆苦,有人欢喜有人悲愁。没有什么不同,不同只在于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往小了说,只是一个工具。往大了说,那就是一个人的人生。
怎样的人生,全凭自己。
这里没有名没有利没有赢没有输,只有成为自己最后成全自己。如果可以锦上添花更好,如果不能,雪中送炭这回事,无论外界鹅毛纷飞,千军万马,我是自己的炭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