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瑜伽及其目标。
1.1现在开始讲解瑜伽。
1.2瑜伽是控制心的意识波动。
1.3这样,人就能保持其真实本性。
1.4当人不处于瑜伽状态时,他仍会认同于心的意识波动。
1.5意识波动有五种,有些是痛苦的,有些并不痛苦。
1.6这五种意识波动是:正知、谬误、分别知、睡眠和记忆。
1.7 知觉、推论和经典是正知。
1.8谬误是虚假的认识,不由实相而来。
1.9语言与实在不符,就产生了分别知。
1.10睡眠是有关虚无的意识波动。
1.11记忆是未遗忘又返回到意识中的感知对象。
1.12通过修行和不执可以控制它们。
1.13 修行即不断地做出努力以永久控制住心的意识波动。
1.14 经过长期不间断的虔诚专心,修行的基础将非常稳固。
1.15不执是一种自我掌控,它摆脱了对所见所闻之物的欲望。
1.16一旦认识阿特曼,人对自然的任何表象都无欲无求,这就是最高的不执。
1.17 专注于单一对象经历四个阶段:检验、分辨、喜悦的平静和简单的个体意识。
1.18另一种专注是专注于不包含任何对象的意识——只有潜意识的印迹,如同烧过的种子。通过对不执的修习而稳稳地控制住意识波动才能达到这种专注。
1.19 当这种专注没有不执相伴并因此继续留下无明时,修行者将达到无身之神的状态,或融入自然的力量中。
1.20 对真正的灵修者来说,专注是通过信、力、念、定、慧达到的
1.21能量强盛的人会很快修成瑜伽。
1.22根据修行手段之弱、中、强,达成瑜伽的快慢有别。
1.23通过虔信自在天也能达到专注。
1.24 自在天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不受无明及其产物的污染,也不受业、潜在业力和行为结果的影响。
1.25 在自在天那里,知识是无限的;而对其他人而言,知识只是胚芽。
1.26自在天是最早的导师的导师,因为他不受时间的限制。
1.27表达自在天的词是om
1.28常念此词,并冥想它的意义。
1.29由此人们可认识阿特曼,并使此种认识毫无障碍。
1.30 疾病、懒散、疑惑、冷漠、懈怠、欲念、妄见、精神不集中和注意力不稳定,这类精神涣散都是认识的障碍。
1.31精神涣散常伴随着悲伤、失望、身体颤抖和呼吸不匀。
1.32专注于一个真理可以消除精神涣散。
1.33心的平静来自对德行的培养:对幸福的人的友善和对不幸的人的慈悲、对有德的人的喜乐和对邪恶的人的冷漠。
1.34也可以通过调节呼吸使心平静。
1.35 那些能导致特异感知的专注形式会使人心稳定。
1.36把心固定在超越悲伤的内在之光上,也能达到专注。
1.37或者冥想那些不动情的觉悟者之心。
1.38或者把心固定在梦中或深度睡眠的体验上。
1.39或者把心固定在自认为是善的圣神形式或象征上。
1.40瑜伽师可以专注于任何尺寸的对象,小如原子,大至无限。
1.41 纯净的水晶会接受离它最近的物体的色彩,心也一样,当心清除了意识波动时,就会达到与专注的对象同一。这个对象可能是粗糙物质,也可能是感官,或是我慢。这种与专注的对象同一被称作三昧。
1.42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但仍参杂着名称、性质和知识的意识,这被称为有寻三昧。
1.43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且不掺杂名称、性质和知识的意识,只留下对象本身,这被称为无寻三昧。
1.44 当专注对象是细微对象时,所谓的有伺三昧和无伺三昧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加以区别。
1.45在所有细微对象的背后是原质这个最初因。
1.46这类三昧被称作“有种三昧”。
1.47在无伺三昧中,心会变得纯粹。
1.48在这种三昧中,知识可以说是“充满真理”。
1.49通过推理和研习经典获得的知识是知识的一种。但从三昧中获得的知识更高级。它超越了推理和经典。
1.50由三昧加于人心的印迹将抹去过去所有其他印迹。
1.51当由三昧产生的印迹也被清除,心中不再有意识波动时,这就进入了“无种三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