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本来想用“改革”,或者“变革”这样一些词语,结果发现太宏大、太激烈,相对于国家和社会制度,学校当然要微观一些,到了每个教师和学生身上,就更加微观,这些词语显然不是很合适。所以,标题就用了“变化”这个词语,应该更加符合实际的状态,也表示一种期待,伟大的变革都是从微小的努力开始的,学校的最终变革还是要落脚于微小的变化。
为什么要说学校的变化?因为几十年来,我们的学校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学校急需要变化。当然,我们的校舍变得更加高大、美观和坚固,我们的内设变得更加完备、完善和完美。但是,我们的管理没有多少改变,行政化模式,复杂的层级,官僚的面孔,低效而缺乏人本化;我们的课堂没有多大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知识化本位以及知识的单向灌输仍是主要场景;我们的目标没有多大改变,忽视过程,将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考试成绩、升学率成了学生、教师或者学校追求的最高荣誉。横向来看,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纵向来看,几十年一个面貌,教育毫无美感而言,十分无趣,时间久了,感觉甚至有些丑陋,这样的状态亟待变化。
变化开始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恕我孤陋寡闻。最早见到“学习共同体”这个词,是在佐藤学先生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互相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本人一直在积极地推进这一‘静悄悄的革命’——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这段话中,提到了三个学习共同体,即: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和家校学习共同体。
这种努力的目标是要建成“学习共同体学校”。佐藤学说,“所谓学习共同体学校,是指在这样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们互相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在互相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与学习,共同发展。”这才是新学校的样态。真实的实现合作与互助,教学相长,“让学生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成长”,由理念到行动,再到稳定的学校文化结构的形成,也只有在这样的学校里才能够实现。
前段时间,到槐芽初中进行质量调研,我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的口中,多次听到了“学习共同体”这个词语,并且看到了学校为此而做出的积极行动,这些行动的主题就是“变化”。课堂学习发生改变,学生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作为一个集体,参与从课前预习到上课活动,以及学习评价等,已经可以见到“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影子;教师研修发生了改变,以课堂为中心,聚焦学生学习,通过课堂观察、重点事件记录、分组集体讨论以及个人反思记录等等,使教师研修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深入内核,实现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课堂和教师变化的背后,是学校管理的变化,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学习,教学理念发生着改变,一些观察工具的完善,课堂学习流程的设定等,实现了管理的优化,期待着未来管理共同体的形成。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的副标题是: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这是最终变革的次序。但是前面还可以有一句话,那就是:学校改变,课堂就会改变。这是前端变革的次序。无论什么样的学习共同体,如果没有学校管理因素的介入,很难初期建构并且最终完成。我们待在学校的时间不多,观察的视角主要放在了课堂上,变化还是发现了不少:课前,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为课堂学习打好了基础;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思考,讨论十分投入,有了“听”的习惯,发言积极主动,笔记比较规范;学生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在课堂上表现尤为突出,很少见到思维脱离课堂而漫游的学生;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以学生学习为轴线展开,日常强调的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真正体现。当然,也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
作为县域东片规模最大的初中学校,槐芽初中面临着更大的质量压力。当初依赖惯性的前进,实际上就是想“不变”,以不变应万变,这是流行的智慧,是最为稳妥的管理。但是,到危机来临,就不得不变,“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引入“四清”制度,并以刚性的制度督促落实,管理的变化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好的管理者并不会到此止步,从追求长远的效果来说,还是要变被动为主动,让学习成为自身需要,于是就有了“自主管理”制度的兴起,再到今天“学习共同体”的探索。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始终追求着变化。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古人喜欢智慧,智慧如水,在流动之中才有智慧的生成,那些静止的、僵化的、封闭的状态是智慧的反面。学校和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学校的面貌应该是流动的、变化的,新的生命,新的课堂,新的探索,新的发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今日胜于昨日,明日胜于今日,在不断的反思当中出现变化,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实现发展,在发展当中守住永恒。所以,“变化”的教育最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