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参与了两场教研活动,备课组内三个老师都上完了本学期的公开课,从磨课到专家的评课,作为观课者,我也受益良多。
第一场是复旦大学专家入校园的视导教研活动。在上一周已确定上课老师和上课内容,周一我们备课组看上课老师的上课流程,周三和周四进行了两节磨课,周五正式上课。在这紧凑的一周活动中,我把心得总结为以下几点。
1.公开课必须在自己备好课后至少有周一至周四的磨课、修改课件、写教学设计和做导学案的时间。两个备课组的老师的公开课,我都帮忙做了导学案以及教学设计,这些都是比较花时间的。这点,我要好好提醒自己,以后上公开课,务必做到有计划进行,否则将会让自己不断熬夜加班,身心疲惫。
2.在备课过程中,要先想大单元整体教学下各个单元的目标,依据目标就行分解活动,每个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这点是最难的,关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要深入学习新课标,深入理解什么是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什么是基于语篇、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其实,我对这些还是比较模糊的,因此得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提升自己的备课水平。
3.在协助吴主任备的阅读课中,从周二到周五,我只是协助他做课件,就花了两个晚上和两个上下午的时间,吴主任对教材语篇的研读是有自己独特思考的,这点还是要向他学习,同时他结合自己的课题:概念图进行设计,阅读的两点在于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几个Why的追问,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碰撞。但,即使是吴主任这样即有思考能力的老师在备课中依然有些不足,那就是忽略了课题的用意,忽略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时代背景的对比。所以,教材是非常值得一读再读。
现在的教研活动,我都非常喜欢听专家评课,总想看看在备课组的集智备课下,有哪些东西是值得的,哪些又是思考不到位的。
在复旦教授沈教授的评课中,我总结以下几点:
1.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的目标是什么,怎么达到目标,听几遍、听到哪里都是要思考的。2.在模仿朗读中,可以重点模仿哪些回合,哪些是重点关注的语言点,要渗透。3.在评价中,我认为他好,好在哪里,评价要有依据和具体的信息,不是一味鼓掌和简单的super good。4.导入的视频或者情感启发的视频,是不是非常必要,如果不要也可以,那就不要用来打扰学生的注意力。每个环节之间应当是有联系的。前后的任务要呼应。
在阅读课例中,结合中山的宗健教授的评课,我主要对他思考的学习活动观有点感触,迁移创新不是课文框架的平移,不是复制和模仿,而是超越语篇的思考。这点,我至今还是比较模糊的,到底要怎样超越语篇进行迁移创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