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外国语学校(下文简称“常外”)是常州当地的名校,是很多学生梦寐以求的学校。去年9月,常外整体搬迁到常州新北区新校区,新校区紧邻三家化工厂的旧址。去年12月开始,大批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及体检异常,出现多例甲状腺结节、白细胞减少、淋巴结肿大,皮疹等。学生家长强烈要求常外搬离“毒地”遭拒,经过持续的呼吁和媒体的介入,“毒地”污染事件得以披露,继而引发广泛的关注。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5124/7ba75b3c1000a1e0.jpg)
目前事件还在进一步发酵中,环保部、江苏省政府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也启动教育重大突发事件专项督导机制,并赴常州开展工作。
维权之路阻力重重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5124/ec7ed6f409173478.jpg)
对于常外的新校址,有些家长一开始就有担忧和质疑。今年1月15日,临近寒假,许多家长带着孩子的病历,聚集到常外请求搬迁过渡。冒着严寒,家长们在校门外一直等领导答复至凌晨3点多,警察到场维护秩序。领导承诺,如开学孩子再出现类似症状,就立即搬迁。不久,就有片区民警陆陆续续地到常外学生家中做思想工作。一些在体制内工作的学生家长选择沉默,还有些办企业的学生家长选择噤声,担心过度参与此事会被查税。
今年一月份开始就有媒体曝光该污染事件,当地政府避重就轻地回应,学校硬着头皮死扛,问题根本就没有得到解决。无奈的家长或者给孩子无限期的请假,让孩子在家自学,或者想方设法地帮助孩子转学。直到央视报道此事,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各级官员被动员了起来。
五十年的污染史,触目惊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5124/ed54224f62865978.jpg)
受污染的地块总面积约26.2公顷,包括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常州农药厂、常州市华达化工厂、常州市常宇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原厂址。2011年6月前,该地块的企业已经全部搬离。之后常州相关部门对该地块做了场地调查和环境风险评估,显示该地块的土壤和地下水均受到严重污染,需要实施修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地界上的企业就发生过多次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事故。有位网名叫“老豆吃混沌”的人微博上揭露:“常隆化工3-4天偷排一次废水,不加任何处理直接通过团结河排到长江,环保设备都是领导检查的时候才开转的。”
退休职工胥建伟早在2013年就实名举报常隆化工,他曾在常隆化工工作超过30年,在担任生产调度一职期间,他经常被领导喊去偷排废水,污水随河水一起排入江中。一般3天排一次,每次40多分钟,排污量高达2000-3000吨。胥建伟还透露,在搬迁前夕,常隆化工在离河约50-100米处挖了一个深度5-6米,长宽均超过50米的大坑,花费了数十天,将厂区内堆积的化工危废埋入大坑中,埋完又将挖坑取出的土覆盖表面。他本人也因长期接触有毒的化学物质,右手溃烂,光是看病就花了二十多万元。
监管缺失,环评失守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梅凤乔指出:“我们国家对于污染场地的重视程度依旧欠缺,‘环评失守’的重要因素还是在于制度缺乏。过去很多化工企业的污染物处理方式,都是一埋了之,这也就为后来的‘毒地’现象埋下了‘伏笔’。”
梅凤乔认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亦普遍存在环评不足的情况。有很多“毒地”被发现,并非因环评,而是在建设或使用阶段被投诉后才被揭露。梅凤乔还指出,土壤污染并不只针对于土壤,也针对于被污染区域及周边的地下水。土壤污染的治理周期一般最短也要大半年,最长就不好说了。
我国在“毒地”修复上并非束手无策,一个环评业内人士说:“整个环评花费动辄以百万计,再加上污染治理和修复,花费上亿亦是常事。一块被污染场地的治理费用中,正常的话应该有20%-30%是用于前期环评监测,但实际上,我国很多地方企业乃至政府可能只愿意花费5%,甚至更低,在利益诉求下,一些企业便会另寻它法。”
浙江大学空气污染与健康研究中心专家尧一骏指出,在常外周边工业污染场地修复中,无论是将污染土壤挖出移走的异位修复技术,还是后来直接在污染场地进行土壤覆盖的原位修复技术,只要操作规范,并且经过专业的评估和验收,技术层面都是可以实现污染土壤修复的。但从目前掌握的信息看,该地块在修复中,并没有使用大棚全覆盖来隔绝翻出的污染土壤释放出的污染物,而是采用露天作业,这是非常不合规范的。更不合程序的是污染修复尚未完成,常外竟然就已搬过来。暴露的土壤修复现场,直接危害到了常外师生的生命健康。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5124/ed38253661a2da7a.jpg)
制度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再加上土壤污染本身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和隐蔽性,追索历史污染者的责任变得困难重重。
常外“毒地”事件绝非个例,我国土地污染情况很不乐观,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工矿企业搬迁或关停,将会出现大量需要修复的污染场地。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管理体制也需要不断完善,环境治理的难局亟待破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5124/63bc1484aa8bd6f4.jpg)
挽救环境,任重道远,人人有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