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庐

作者: 花间小鹿 | 来源:发表于2022-04-16 22:25 被阅读0次

    刚毕业那年,怀着对教育工作的憧憬,我每日热情满怀地工作着。

    孩子生病了,我牵着她的小手去医务室;孩子鞋带松了,我弯下腰帮他系紧;孩子不小心拉脏了,我带他去卫生间处理;孩子想自己妈妈了,我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渐渐地,我们彼此熟悉,孩子们也摸清我的脾气,开始“放肆”起来。无论是课堂纪律还是课间纪律,都失控了,更别说孩子们的学习态度了。

    我慌不择路,连忙去别的班级偷师。那时,我觉得能将班级学生管得服服帖帖的老师,定是我的模仿对象。于是,我先从外在学起,板起脸,双手交叉在胸前,用凌厉的眼神告诉学生守规矩。有时候,我也会用一下“杀鸡儆猴”的招数,教育学生该做好哪些事。没想到,效果似乎挺好的。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这种“省心”且“省口舌”的班级管理方式。

    直到有一天,一位家长给我发来信息:“老师,听说我孩子小冉因为书写不好,被撕作业了?”

    我向她解释:“孩子书写不规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哦,我提醒了她无数次,也跟您反映过孩子的书写问题。可是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她的书写并没有任何改变。”

    家长听了我这话,火冒三丈:“那你就可以撕孩子的作业本吗?你这样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吗?你们年级老师都这样做吗?”

    一连串的问话,气得我直发抖。我没想过这样一件事会触痛家长的神经,还会如此“小题大作。”好吧,既然你来势汹汹,我也不甘示弱:“个人认为,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拒不改正,适当地给予一点惩罚,可以帮助孩子改正。”

    家长见我这样回答,也不想跟我啰嗦,直接丢给我一句:“那你等着投诉吧!”

    看着屏幕上跳出来的这几个字,我瞬间慌了。该怎么办?她要是告到校长那里,甚至再往上告,该怎么办?我的职业生涯就这样毁了?我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一切?

    我想立刻向小冉妈妈道歉,为自己争取一个“免死”金牌,可是又咽不下那口气,何况她现在又在气头上,怎么会轻易松口?

    于是我带着怒气和委屈回到宿舍,倒在床上,哭了一夜。

    第二天,我的眼睛肿得和鱼泡没啥区别。当我的目光瞥到小冉时,我的心又揪起来了,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呢?我忐忑不安,可小冉还是和往常一样,头发依旧乱糟糟的,衣服也不大干净,这一看,准是孩子自己收拾的。她爸妈做物流生意,常常日夜颠倒,孩子基本上是“自力更生。”昨晚,小冉妈妈肯定还没有时间和孩子说起那件事。

    我在教室里等,在办公室里等,在路上等,还是没等来“投诉”。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依旧风平浪静。

    在等待的时间里,我的怒气和委屈也随着时间冲淡,开始重新审视我俩的对话,思考家长为何而生气,思索我那狭隘的观点。

    在和家长的沟通方面,不是一直倡导家校合力吗?我为何要和家长针锋相对,争个你输我赢?家长不认可自己的观点,是不是因为观点站不住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奖励与惩罚的方式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是什么?真的会让学生越来越来优秀吗?

    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心理上还是渴望被赞赏和认可的。

    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态度,对待小冉的书写,不再一刀切,而是手把手抓着教她。每当她写出一个规范的字,我就给她送上小红花;
    看到她没扎好头发,我就把她叫到身旁,重新打扮;
    每周五下午塞车,她都要等到六点多才能等到她妈妈,我就陪她等。有时,实在堵得没法进入,我还把她送到方便她们出行的地方,亲手把孩子交给家长,我再走回家。

    我偶尔也会布置一些写话或写诗练习,没想到小冉在这方面天赋极高,笔下的文字充满了想象力,又灵动又幽默。我厚着脸皮,把这个消息发给小冉妈妈,鼓励她可和我一起多多关注孩子的写作。

    我也开通了班级微信公众号,把它作为家校沟通的另一个窗口,时不时发布一些动态或学生优秀作品到公众号上。小冉的习作常常榜上有名,她妈妈高兴坏了,一看到自己孩子的作品上榜,就在公众号下方留下长长的评论,我也不失时机地给她回评,提出一些个人的教育建议。

    小冉在我们的共同关注下,学习状态和书写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我和小冉妈妈的沟通也恢复了正常,两颗曾经分离的心在慢慢靠近。我俩不再为了各抒己见而争得面红耳赤,而是和谐而真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急着解释自己,以开放的态度去面对彼此。

    我至今记得小冉妈妈在我离职之际说的话:“鹿老师,真的对不起,过去我也太过冲动,考虑不周,让你为难了。其实,我这么做,也只是因为爱子心切。同时,我也要感谢您,及时提醒我们,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今后,我会调整好时间,多陪陪小冉。”

    家校共育,并不是一言堂,一方提要求,一方打配合。它需要我们彼此成为教育合伙人,同心、同向、同力,学习如何更好地沟通合作,如何让家校共育效果更大化。在这里,我要感谢小冉妈妈对我的“质疑”,如果没有那一场争论,我可能没那么快发现自己身上那根扎人的刺,没那么快去思考沟通能力的不足、教育方式的不当。育人先育己,永远在路上,我愿意和家长们一起,共同呵护孩子们的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出茅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fk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