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另一个小的产品细节 —— 赞。
2009年,Facebook正式推出了他们的 Like 按钮,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产品上都可以见到类似的小按钮。
当然,我在这里只是说这个现象,而不是要考据它的起源等等。比这更早就有站点在下面加上了「看完后的心情」,但它们的产品形态都还不完整。
![搜狐](http://ziya.qiniud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1/%E6%90%9C%E7%8B%90.png)
让我们先来看看大家是怎么用它的。
无处不在的赞
最典型(废话-。 -)的大拇指图标
![Facebook-1](http://ziya.qiniud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1/Facebook-1.png)
QQ空间
![Qzone-1](http://ziya.qiniud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1/Qzone-1.png)
除了这些,在其他社交产品中也很常见。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http://ziya.qiniud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1/%E6%96%B0%E6%B5%AA%E5%BE%AE%E5%8D%9A-1.png)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http://ziya.qiniud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1/%E8%85%BE%E8%AE%AF%E5%BE%AE%E5%8D%9A.png)
微信朋友圈
虽然换了图标,可一样也是赞。
![微信-1](http://ziya.qiniud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1/%E5%BE%AE%E4%BF%A1-11.png)
有时候,它连名字都换了……
![Google +1](http://ziya.qiniud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1/Google.png)
那么,为什么这些产品中都有赞,用户为什么愿意去点赞呢?
为什么赞
以个人观点来看,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情感的表达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去「赞」,是基于内心的一种情感。也许是喜爱,「这条裙子我很喜欢」、「这个笑话很有趣」;也许是感激,「感谢楼主做的总结,我很受用」;甚至是出于幸灾乐祸,「你看这个倒霉孩子,哈哈」。
![微信-2](http://ziya.qiniud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1/%E5%BE%AE%E4%BF%A1-2.png)
简单的一个按钮,一次操作,就可以将我们当时的情感表达出去。
寻求认同感
有些时候,我们选择去「赞」,是为了寻求一种认同,「原来这么多人和我的观点都一样」、「原来他也是这么想的」。此时的「赞」已经不仅仅是「赞」,更多的是一种投票,是基于兴趣的一种「站队」。
![Facebook-2](http://ziya.qiniud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1/Facebook-2.png)
![Qzone-2](http://ziya.qiniud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1/Qzone-2.png)
藉由赞这种行为,进行了群体的划分。将原本可能毫无关联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参与互动
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互动的渴望,也都希望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这也正是 Web1.0 演变成 Web2.0 的原因——我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知道」,我们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支持的请点赞](http://ziya.qiniud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1/giveme.png)
点赞的行为,是最简化的互动行为。
收藏与分享
有时,当产品没有喜欢、收藏功能时,有的用户就会用赞来替代这一功能。
![Google Plus](http://ziya.qiniud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1/plusone.png)
说到这里,有的朋友会问,有些产品是有收藏功能的,那为什么还要有赞这个功能呢?
![赞过的微博](http://ziya.qiniud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1/likeit.png)
我觉得,这是源于用户心理的不同。
赞、顶、支持,更倾向于「利他」,除了给自己看,更多的是想要分享或是互动;而喜欢、收藏,更倾向于「利己」,有些时候甚至是不想别人知道的。
要不要加个赞
当我们的产品是希望用户参与、互动的时候,应该加上赞的功能。因为点赞比评论、转发都要更容易些。
![分布](http://ziya.qiniud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1/chengben.png)
有的人会说,我们的产品是基于兴趣的,不是基于关系的。但我认为,即使是因为产品定位等问题,在产品中只有「喜欢」、「收藏」,而没有「赞」,也应该将它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功能结合。既然喜欢了,就让大家知道吧。
![豆瓣](http://ziya.qiniud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1/douban.png)
同样的,既然我都赞了,干嘛不让我的朋友知道我赞了什么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多产品都值得进行优化的地方。
网友评论
但,站在用户的角度,高端功能真的恐怕是几乎永远不会去触及的东西,所以默认显示的简洁页面要重要得多。
默认显示的是简单的方案,当用户需要时可以方便的选择复杂的方案。比如Mac OSX的另存为窗口、Chrome的添加书签窗口、新浪微博发布框的可见选择、Android 的 Action Bar 显示方式、iOS里的 AssistiveTouch等等,都是典型的示例。
简洁并不意味着简单,交互上的简洁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增加开发时的复杂来换取使用时的简单。程序多做一些,用户少做一些。
而产品中的简洁还可能是通过「删除非核心元素」来进行选择,一开始总是有效的,因为这样会使用户上手更容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极简化的产品不一定能够满足所有用户的需要,这时就面临着「保持产品简洁,放弃部分用户」还是「适量增加功能,满足部分用户」这样的选择。
所以说简洁是一个很好的理念,但是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多余的,减掉以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问题,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后来想想,这样设计的结果就是其实压根不会有人去用高端功能。。。
所以我觉得还是走简洁路线好,适合现在快节奏浮躁生活。
功能朝着正确的方向简化,可以降低操作成本,成本降低了,参与的人就可能变多了。但是随着功能的简化,信息或者说内容就可能会相应的变少了。
G+的圈子、微博好友的分组等等,都属于「复杂逻辑」,希望满足的是更渴望定制化的人群的需求,而不是用户最直接、最基本的需求。
最核心的是「发表一个内容」,然后在受众范围延伸一点变成 「发表一个内容,给自己看」,再延伸成为「发表一个内容,给指定的人看」。
功能复杂了,对于用户而言操作成本变高了,但是能够表达的内容变多了。
这又回到了那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该如何进行选择。
比如,当我看到最开始那个有五个表情的东东的时候,我很大可能是不会去点任何一个表情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做两步——逐个判断所给表情是否是我所想要表达的,然后点下去。
而一个简单的赞却只需要判断我是否想点赞,然后点下去。
选择太多会提高用户的心理活动成本,用户需要在多个选择中做出取舍,这样反而使得原本可以提高互动性的功能因为操作成本的提高而被减少使用。
G+的圈圈也是如此,每次都选择的操作成本太高,所以最后就简化成了两种情况——Public,或者,Private。更多的圈子并不会带来更好的内容分流,反而成了无用的设计被人诟病。
不过,@简叔 啊,是不是应该给简书提供一个收藏功能?我找不到很久以前我点赞的文章了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