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705402/086bfcb36f6c5001.jpg)
来源:小静学姐。
很多人说,考上了大学都一样
大学之后的成长要靠自己
这个社会看的是能力
于是我们真的以为
一本二本三本差距不会很大
但事实真是如此么?
我们先来看看两位网友的回答:
01.
我是普通三本的,即将毕业,每年来我们学校招聘的企业不仅少,还没有什么像样的,所以我的同学基本上都跑去名校参加招聘会。
去名校招聘的基本上都是五百强和知名企业,一般实习工资在3500-5000;我们去听他们的宣讲会,投简历时,很多企业都会拒收。我至今都记得,自己递简历给一家公司的HR时,他看我时流露出的怀疑和不屑的眼神。
通过我自己的经历,我承认学校的好坏真的很重要。当别人学历比你高,能力也比你强的时候,招聘单位有啥理由选择你?
02.
本人三本普通院校,毕业已经6年多了。身边很多都是985、211的高中同学(鄙人高中还不错,只有鄙人高考不咋地…尴尬)
我目前在某一线城市,一年收入大概20万,某好友985硕士,工作三年,年薪七八十万(当然,她的收入在我们所有同学中也是很出挑了)。也有211一本的同学和我在一个城市,目前20万出头这样…某二本毕业同学做财务,年入25到30万这样,但仅限于这类专业。
在我看来,学历归根究底折射出的问题,不仅仅是学历本身,而是很多三本的学生自律能力、学习力、持久力、领悟力普遍比一本的学生要差(当然也不绝对,但应该涵盖大部分)。所以用人单位在录取时,势必会考虑这些背后的因素。
所以我比较认同的是,学历是一个敲门砖,在毕业前后,学历的重要性非常突出。但工作了三年之后,你自己的学习力、责任心、为人处事的能力等这些点慢慢会取代学历而成为你能否快速上升的关键。
工作以来,我一直不断的学习和充电,因为我心里也比较清楚要往上走,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成功,尤其身处那么多比自己优秀还比自己努力的氛围中,所以时刻不敢懈怠……或许这就是要在大城市生活下去、还要实现些小小价值的二三本学生的苦处和动力吧!
或许一些人都有着像网友一一样的遭遇,但可能只有少数人才拥有着像网友二这样的觉悟和成长。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可能体会不到学校差距带给我们的影响,等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才在一次次的受挫中察觉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已经被拉开了。那么,追本溯源,不同批次的本科学校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教学资源
这是学校之间存在的主要差距之一。
211,985能够更容易的拿到国家、教育部、省市政府更多的资金,所以也就有更好的教学条件。在一所优秀的大学里,拥有N个重点项目的知名院士or学者或许就是你朝夕相处的导师。最直观的表现可以查询各学校简介里拥有多少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等等,还有博硕士点的数量以及图书馆的藏书量。人生很多时候是一环扣一环的,你到了一个高的平台才可能有往更高的平台跳跃的机会。
学习氛围
你大学四年周围的人以及学习氛围会对你的影响很大。可能很多人说大学里逃课打机颓废每间学校都会有,但可以肯定的是学校越好这部分人的比例越小。
我是三本的学生,因为我经常在教室自习和写东西。所以据我的观察...平时周六日早上9点的教室人数不超过10个人,上午自习人数也不会超过20人,别的教室也是零散的几个人。
而我有段时间去西大了,早上10点,西大的一个普通教室,都有20多个人...不知道自习室的情况。
也许你们高考前的水平和能力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可是后来这四年的耳濡目染,让你给自己的人生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透明天花板,差距就不是高考的那些分数了。
人脉眼界
不可否认,我们张口就来的一些知名企业家、科学家,大多都是名校毕业的。没有一所好大学不是人文荟萃、牛人辈出的。
学校不一样,你结识的人脉不一样,对你未来的帮助也不一样,这点在你将来步入社会可能体会更深,更好的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普遍平台更高,所以可以获得的校友资源也更多。心灵鸡汤常说,"看一个人是否优秀,要看他和谁在一起"。很多企业也是看重“985”和“211”大学学生背后的资源,这样可以连成一张大大的关系网,相互提携。
社会认同的程度
到你毕业出来找工作你会发现,很多企业就是认定非985、211的不要。
举个栗子:企业招聘一个人,有十位毕业生面试,五位985、211和五位双非,在第一轮大部分HR想都不会多想,直接就筛掉后五位了。
虽然都说现在人人平等,但平等不是完全对等。其实这个社会很容易潜移默化地给人划分阶层的,或以权力,或以金钱,或以学历……
保研比例
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以及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的不断提高,读研究生成为很多本科毕业生的选择。
很多考生填报志愿时,也会考虑报考的大学和专业是否容易读研,而保送研究生的比例高,意味着这所大学的本科生读研的几率非常大,而名校的保研率基本上都超高。
(当然,以上所述更多的是一种普遍的现场,不针对个例,毕竟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的故事有很多,逆袭的故事也有很多,牛叉的人在哪里都会发光发热)
有一个老生常谈的比喻:
一本、二本、三本学生就好像一列火车上的乘客。一本为卧铺,二本为硬座,三本为站票,等到火车一到站,所有的人都必须下车找工作。
你会发现,那些往往通过努力坐上卧铺的人,下车后他在职场中依然有能力坐“卧铺”。
但并不是说,211、985的大学生就可以“高枕无忧”。拥有再好的环境和资源,自己不去努力也不会让它们发挥出该有的价值。
大学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认清自己的现状,变得更努力,对于出身非重点院校的学生,其实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比出自名校的学生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占有立足之地。
加油吧!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