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
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__截取自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
张兆和:情书再美 你亦不幸苏州城里张家三小姐,当世才子沈从文。
传说,在中国公学教书的沈从文,偶然看见坐在操场上吹口琴的张兆和,曲吹到尽头,扬一扬短发,潇洒结曲。十八岁青春正当时,明媚正好。
如果套用沈从文自己的诗,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见过一个一眼让我动心的女子。
从那以后,从文开始给张兆和写情书,当时被称为黑珍珠的兆和,面对众多追求者,都不屑一顾,也包括这位老师。没有佳人的回应,从文并不气馁,更加热情,情书一封接一封。
张兆和难忍沈从文的"骚扰",向当时的聘沈从文来的校长胡适检举沈从文:校长,我受不了了!您帮我劝劝沈教授吧,他疯了,他一天就给我写好几封情书,闹得学校沸沸扬扬的!
胡适:你想怎样呢?
张兆和:请问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不爱我?
胡适:可是他顽固爱你。
张兆和:但我顽固不爱他。
胡适为了沈从文一顿规劝,希冀能够成人之美,最后张兆和依然选择顽固不爱他。无奈胡适写信给沈从文,劝他悬崖勒马:
张女士前天来过了,她说的话和你所知道的大致相同。我对她说的话,也没有什么勉强她的意思。我的观察是,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我那天说过,“爱情不过是人生的一件事(说爱是人生唯一的事,乃是妄人之言),我们要经得起成功,更要经得起失败。”你千万要挣扎,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 那天我劝她不妨和你通信,她说,“若对各个人都这样办,我一天还有工夫读书吗?”我听了怃然。此人年太轻,生活经验太少,故把一切对她表示过爱情的人都看作“他们”一类,故能拒人自喜。你也不过是“各个人”之一个而已。 ”
顽固爱张兆和的沈从文,看到回复,却说:我明白了!一定是我努力得还不够!
沈从文继续顽固着,无论人在何地,总在信里亲切地称呼她三三,更高频率、更高质量,一写写到张兆和结束学生时代。沈从文未必已经感动了张兆和,但是已经感动了自己身边一众好友,和张家的父母亲人。张兆和毕业,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在巴金的建议下,他挑选了一摞西方名著作为礼物。当时在青岛的沈从文杀到苏州,心怀忐忑地期待着与信笺中写了无数次的三三姑娘相见。
不知是张兆和故意不见,还是偏不凑巧,沈从文到张家的时候,张兆和去了图书馆。张家人宽慰道,再等等吧。
沈从文慌乱道,我还是先走吧。
回来的张兆和被家里人一顿长枪短炮地批评,人家不远千里来了,怎么那么不识大体,趁沈教授还在苏州,你必须去见他一面。
张兆和最终去和沈从文见了面,见了便燃起了爱情的小火苗。回去之后的沈从文,续写着他的思念爱慕,一封又一封,传给苏州城里心爱的人。
终有一天,沈从文提出来提亲的想法。
张家二姐,代劳向父亲说明,张父一口答应。其实这些年来,沈从文如痴如狂的追求,早已得到张家人的认可,都在等的不过是张兆和的同意。
张家二姐张允和给沈从文发了电报,一个允字。
张兆和怕沈从文看不明白,跑到电报局又发了一遍,乡下人喝杯喜酒吧兆。
他们之间特有的说法。
后来他们把爱情过成了婚姻。爱情是冲动,是轰天动地,可婚姻是理智,是细水长流。
婚后的沈从文,愿意借钱给朋友,常常让自己的生活很拮据,收藏古董,她觉得毫无用处,那些曾经打动她的情书,她常在回信中指摘他的错别字。男人常常厌烦女人无止尽的训斥和吵闹,妄图去改造他,事实上这个过程对于每一个曾经文雅有礼的女孩来说更是惨烈的煎熬。最美的爱情落到生活上,一地鸡毛而已.
结婚几年后,沈从文去民选总理熊希龄家拜访,主人不在家,在熊希龄家做家教的高青子出面接待。
一个月后二人再度相见,沈从文竟觉高青子,熟悉又动人,原来高青子的装束、言谈都依照沈从文的小说而来。慢慢地他们恋爱了,大作家遇到了不挑他错别字,以仰望来懂他的女子,婚外之情,一谈就是八年。
沈从文在婚后的蜜月之时创作了《边城》,小说里的翠翠,据他说翠翠的形象取材于三个人,一个是崂山北九水的乡村女子,一个是辰州河街的俊俏女子,另一个是他的妻子张兆和,原来张兆和并不是他笔下的全部了。
从民国到抗战到建国再到文革 历经战乱与动荡,背叛与固执,却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婚姻。
一九六九年,沈从文被下放的前夕,二姐张允和来看望,临走,他从口袋拿出一张皱皱的信,“这是三姐给我的第一封信,第一封信。”时代动荡,张兆和给他的第一封信,他一直随身携带。
张兆和:情书再美 你亦不幸一九八三年,沈从文病倒之后,身体越来越差,八八年五月十日下午沈从文突发心脏病,神智模糊时,向张兆和喃喃道,“三姐我对不起你。”
我们互相爱过,最后的最后,我们如最初希望的,仍然互相陪伴,但过程种种,心念种种,走过一生,可曾互相懂过?
婚姻是与世界隔绝的下半生,得到却忘了懂你,共生却忘了陪伴。
我与你白头到死,却又各自成线。
从文去后,张兆和感言,“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最后,她懂了他,却也不过留下一句,他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陪伴一生无从笃定说一句我是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