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篇 伯夷

作者: 简东骑行 | 来源:发表于2018-12-12 01:00 被阅读1次

    【读史日历】(第42篇 伯夷)

    伯夷,孤竹国人,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弟亚凭、叔齐。

    一开始,孤竹国君主打算立第三子叔齐为继承人,但是他父亲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却遵循他父亲的遗命,不接受君主之位,而叔齐也不肯登位做君主,两兄弟都离开孤竹国。

    他们一起往西岐去,当时遇到了周武王要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胆子不小,拦住了周武王的马,对武王说,你父亲死了,你不在家守孝,还打动干戈,跑去打纣王,这算是有孝道吗。你作为商朝的臣民,前去弑杀自己的君主,这能算是仁义忠贞吗。

    这时武王周边的侍卫听了就把他们兄弟两抓起来要杀掉,姜太公制止了侍卫,说这两位是有节义的人啊,放他们走吧,于是他们两被搀扶着离开。

    后来武王伐纣成功,但伯夷叔齐却隐居求志,不与周朝武王为伍,谢绝了周武王的封赏和高官厚禄,然后兄弟两采薇而食,就是采野菜吃,后来两人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兄弟两的故事千古流传,爱国守志、清正廉洁、仁义礼让的高尚品行一直流传至今。

    从历史帝王将相人物来看,这种品行很难得,往后看就知道,王室中很多兄弟父子夫妻为了权力王位,互相残杀谋害。

    司马迁深刻认识到命运与道德之间的矛盾与悖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意思是天道对众生一视同仁,无偏无私,无厚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的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这话似乎很有道理。

    然而历史却总有例外,孔子的弟子中,颜回最为好学,但却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最终早丧。而恶人却常常得以荣华富贵,一生坦途,这正生动体现出这一矛盾。而在义与利两者不能兼得时,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往往选择为自己的志向殉道。这也是伯夷叔齐的选择。

    采薇而食 不食周粟

    第42篇 伯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42篇 伯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ny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