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点滴的惊喜面前,最能使人忘乎所以的是那一刻激动的时光,就要有一种超脱的激情试图走向心中向往的地方。那股虎虎生气凝练成豪迈的气概,去问津外面的世界,年轻气盛的浅薄去尝试自己人生路上一个意义重大的开端。
父亲从新平堡高小毕业之后,就同几个怀揣梦想与抱负的年轻人,踏上了求学之路。这一走,父亲的决心下大了。不顾妻子刚刚过门的爱恋,固执地走了。他们要西去绥远报考中学,一同相随的一共四个同学,有一个同学是考到集宁师范学校,父亲他们三人一同考入包头二中。该校是绥远省的重点学校,师资力量和设备配套都比较完善的。校内的图书阅览室,仪器演示室,以及洗漱与饭所等一应齐全。这一切让他们大开眼界,每日都在兴奋之中。
学生宿舍是小单间,学生睡的是倒炕,墙上挂着牌子,上面写着学生的名字,以方便老师证核学生守纪律的情况。被子叠得像刀子裁得一样,整齐划一,屋内要经常保持干净。清晨,起床号响了,学生们个个迅速起床,跑步向体育场集合。升国旗,唱国歌,接下来就是校长训话,整个一套军事化的管理。
人生就是这样的自我历练,年轻气盛的雄心得到满足,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欣慰。父亲如鱼得水般地融入到其中,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他庆幸自己的人生竟然有这么好的开端。
父亲的文采很好,他写得第一篇作文就贴榜了。文章受到了师生的赞扬,深受校方好评。然而,好景不长,紧张有序的学习被日寇的飞机炸混乱了。日寇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此时间,北平,天津相继失陷,战火蔓延到整个华北。据悉集宁师范已经解散,学生们早就回家了。国难当头,形势紧迫。多数学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宣布解散。而包头二中还是让学生们坚持到最后一天的学习,一直拖到八月初十才撤走到了后套。有一部分学生跟上校方去了后套,其余的学生都离开学校回家了。
父亲的求学梦想破灭了。仅仅是四十天的中学生活就此结束。此时,战争的恐怖促使着人们归心似箭,家人天天心急如焚的渴盼在外的儿子们,恨不得一下子把他们拽回到身边。于是,父亲怀着失落和迷茫的心踏上了回家的路。这一刻,自己实在是不知所措,失学的伤感在作痛着心灵,痛惜这命运把刚要展开的翅膀给折断了,也许这辈子就与读书无缘了。自己似乎置身于人生的漩涡中,他环视这难舍的校园,思前想后,酸楚顿生。包头二中将成为一生的记忆,影响深远,念及难忘。
父亲相随着六个兴和的同学往回逃,在当天晚上他们就返到集宁车站。逃难的人群拥挤在车站中,父亲他们已经看出惊恐的人们不敢停留,满眼都是四处逃窜的人们。晚上十点光景,父亲他们在车站旁的一个小店里顾了车,趁夜跑出集宁。
第二天傍晚,父亲他们到了一个叫麻地卜子的村子。此地人说日寇在天镇杀了几千人,兴和也被日寇占领,那免不了也要杀人的。这可怕消息,这一连串骇人听闻传言,像一重重难以逾越绝境,紧紧地围拢着惶恐的人们。几个年轻人不知所措,一时没了主意,该回家呢,还是再找别的藏身之处,况且那车夫也害怕了,不敢往兴和走了。他愤愤地说,‘难道你们都要回去送死嘛。’情急之下,众人决定还是再往集宁返哇。
第三天,他们又返到集宁的马车店里。这时,相随的人各奔投生走散了。父亲和姓候的同学要到察汉营村找他三姐,他三姐嫁了一家有名的大地主的四儿子,眼下只能投奔去他三姐家躲避了。然后,再作打算吧。谁想到了察汉营,他三姐全家人都逃跑了,只留下一个看门子的长工。一种难以言状的绝望占据了惶恐的心,两个年轻人投亲不在靠友无人,这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一阵,他们看着紧闭的大门,猛然觉得眼前横着一片黑暗。孤独,失落,无助一起袭来,顿时感觉到整个世界就要抛弃他们。一股无法抵挡的情愫浸入凄凉的心间,这会儿,父亲似乎看到慈母满头飘散着白发站在家门口向西眺望,似乎听到一次次呼唤着儿子的回来,又似乎觉得他们也在逃难中东藏西躲。凄凉中的思绪让他的头脑涨的发昏,回过神来,那天是灰暗的,阴冷的。心是冰凉的,空洞的。
人生就是这样,年少时盼着自己长大,长大后,就要告别天真去尝试岁月的冷暖,没想到初涉人生就是这么艰涩难尝。眼看着夕阳沉落,无奈的惆怅涌上心头。还好,那看门子的长工看到这两个落难的年轻人,产生了怜悯之情,收留他们住下。晚上给他们做了些饭,吃饭间,这长工安慰他们说,‘你们如果没有别的投奔的地方,那我明天就送你俩去你三姐的去处’。一听这话,两人顿时来了精神,实在感谢这好心人能难中相救。
第二天,未等天亮就上路了。这位好心人把他们送到灰腾梁后面的一个地方叫小红格图的村子。在当天下午就到了,原来这地方是这家老财的牧场,他家是集宁有名的有钱人家,家大业大骡马成群,养着家兵三十多人,由五个儿子带队领导。听说日本人要进占集宁,他们吓得不敢呆了,全家人都跑到这儿。这天正是中秋节,一家人正在分过节的东西,月饼,果子,羊肉等。给五个儿子每家一份,同时也给父亲他们分得一份和人家一起过中秋节。这正是‘人不辞路,虎不辞山,’谁能晓知人生之难流落到这里同人家过节,此时,父亲无心
享受这蓝天白云下的景致,倍感天地之大而自己的渺小,中秋的伤感吐出重重的叹息,念亲人的在远方等候,喟叹这落难归途无期。
中秋节一过,八月十七早上,这家财主给五个儿子每人一辆大车,搬着家眷,拉着给养,带着三十多个家兵,骑着马,挎着枪,全家浩浩荡荡地向陶林和武川一带躲难去了。父亲和姓候的同学也随从人家一起走了,满心的愁楚,一脸的恓惶,车在颠簸,人在摇晃。走了三天,到了陶林所辖的一个叫大房村的地方,这天,气候骤变,气温下降。细雨绵绵,冷风簌簌。人们单薄的衣服难抵这突如其来的阴冷了。人们裹紧身子蜷束在秋风秋雨之中。一张张肃然的脸瞅着那灰黄天幕下的萧瑟之象,秋色已深,大地失去生机,处于万物凋零的时候,那细雨中的旷野迷离而混蒙。人们的心情更沉重了。
天已薄暮,一溜人马住在一个小村子里,可一下子来了百十口人,没有住处,多数人只能睡在地上。第二天,姓候的同学就冻病了,头昏目眩,全身疼痛,不思饮食。可逃难赶路不能停下来,病人只好躺在车上,这样一来病情更加重,起不来了。昏昏沉沉地说胡话,众人说这是伤寒病,呓语不休是身上水逼得,发出汗,病就能减轻,这时候去哪儿找发汗药呢。有个老人说;‘找一张白麻纸化成灰,再和上
红糖一并喝下去,可以发出汗来。于是,张罗喝这偏方,晚上喝下去半夜就发出汗来了,天亮就好多了。
这样的病会传染的,姓候同学的三姐怕传染给她家里人,就另外找了间房子,让父亲伺候作伴。大队人马继续赶路,把他们两个扔下不管了。凄凉的心被愁郁裹卷,两人年轻人像离枝的树叶任凭风雨吹打,真不知要飘落哪里。一身的虚松,满腹的惆怅。这个时候他俩已经把命交与上苍,活着也好,死了也罢。只是心底一阵寒噤,想到家里的亲人是怎样的日夜惦念和煎熬呀。
当初雄心勃勃的求学化为泡影,壮志未酬只留下心底的遗憾的时候。痛心真是人有志而无运,不能如愿的伤感随之而来,举目无亲的困境中,却要承受这天边的苍凉。瑟瑟的秋雨中,两人漂泊在这荒凉凄苦的地方相依为命,两颗冰凉的心咋能不思绪万千。亲人相离千万里,故乡遥隔万重山。那凄楚的孤独,无助的绝望一起袭来,把他们紧紧地包围了。
两人在这小村子呆了几日,姓候的同学病稍有好转时,他三姐来了,看此情形给顾了辆牛车要往回送他们。这可是两人盼望的好事了,可当他们返到察汉营时,姓候的同学的病传染到父亲身上了。病势比他还要严重,简直是不省人事,到了气息奄奄的地步。姓候的同学用同样的方法让父亲喝下麻纸灰红糖水,晚上到了麻地卜子,父亲在夜里出汗了,病情稍有减轻。
第二天,还得赶路,父亲几天来都不吃不喝了,只是天天昏昏沉沉地躺在车上,死活听天由命了。牛车在不停的走,住下来就赶紧发汗。一路牛车在赶着路程,人在车上盼着到家,生命的极度可怜而又似乎显得极其珍贵,可怜横下心来想做事情,到头来却落到这生死的边缘,珍贵的生命要承受磨难的历练,只想改变的命运却落了个自我嘲弄。在这先后几十天流离漂泊的日子里,父亲尝足了这才是个真正的乱世不宁,这才真是自己的真正命运。
阴历十月初一的晚上,父亲终于被送回来了。车到大门口,可父亲他连车也下不了,由董家大爷背他进家里。一家人如获至宝,祖母老泪纵横谢天谢地总算盼回来了。心疼儿子,双手抚摸着儿子消瘦脸颊。‘回来了,这可回来了’,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祖父道谢送父亲回来的车夫,并让车夫捎话感谢候家三姐的关照,对车夫好生款待,临走给了辛苦钱。
父亲见到了自己的亲人,失落与委屈的苦痛聚集成一股郁气堵住喉咙,只觉得一切归于平静后的凝结,父亲只是流泪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见他瘦黄的脸在一次次抽搐着,看上去他实在是连哭的力量都没有了。可从他的眼神中却有失落的羞涩和酸楚,无法倾吐满腹的委屈和伤痛。是的,父亲经历了生死考验与心灵创伤之后,渐渐明白人在落魄的时候,最想的是能得到亲人的抚慰,最能感觉到是谁的手最温暖,谁的心最疼你。在这疼爱中,他露出了一丝微笑。
父亲回家后的第三天,又发汗了。祖母让他自个住在一间屋子里,诚恐传染上别人,那妈妈是不顾儿子传染了。只有祖母伺候陪伴着父亲。有老人们传说,‘儿子不传染母亲的,’又说,‘把锅用锁子锁起来,就不会传染别人’的说法。祖母照着做了。可也真灵,父亲回家后又大病了一个多月,也没有传染上别人。当然这与祖母的精心伺候有关,这些日子祖母给父亲留下了无法报达的母爱。父亲的病一直到快过大年呀,才逐渐好起来了。懂得香饭了,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过了百天终于恢复了元气。
父亲的病好了,可祖母劳累坏了。在父亲病魔缠身的日日夜夜里,祖母时刻关照着他的饮食起居,悉心照料无微不至的伺候着疼爱的儿子。自从父亲离家之后,在这乱世年月祖母日夜思念担惊受怕地熬盼,硬是把老人折腾的不成人样了,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祖母劳累得病倒了。她们母子在病魔面前,一个逃离了病魔,一个病倒在病魔。而祖母似乎得到了一种安慰,她看到自己的儿子好了,满是皱纹的脸上挂满了幸福。此时会让人心中一阵震颤,最让人动心的是母亲的高贵。女人本弱,可在儿女身上却没有丝毫的柔弱,母亲永远是给予儿女生命的力量。是生命延续的那片滋润的土地,是那支为儿女燃烧的蜡烛,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不竭源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