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的凄凉使家门失去了往日的欢愉,庭院的静寂似乎在等待着喜悦的来临。尽管家门遭受土匪强人的欺凌,可还得忍气吞声的在屈辱中低眉应对,不得安宁的日子未能改变居家过日子的基调,往后的日子还得往下过,祖父仍然十分从容地走在这风雨的岁月中。
等待,等待着喜悦的来临,伴随着春天的气息,我的父亲出生了。他是在三个姐姐的后面来到这个家。他的出生让静寂多年的院落顿时生辉,祖父高兴的满眼泪水,一家人无比欢喜的沉浸在久违的欢愉之中。父亲的出生,似乎是迈着迟缓的步子来,却让祖父急了个够,可这后继有人的幸福让祖父倍感欣慰。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这个家又焕发出生机,看到了家门的未来。在祖父的眼里,有了儿子,对一个封建时代的庄户人家来说是最大的喜事,任何事情都无法与他相提并论。有了儿子是祖父的全部生存价值,也是祖父传宗接代的精神寄托,更是从曾祖父到父亲可以说是三代单传,那父亲就是独苗一根,那家人就格外珍惜了。再加之,祖父和祖母他们是老来得子,一家人盼啊,盼的。终于在祖母四十岁时才盼来了儿子。她为父亲能养大,把父亲排在三个姐姐后面,排行老四,称作‘四子’,家人亲昵的叫‘四格儿’。因而,父亲的童年是家中的宝贝,家人视若掌上明珠,他得到了家人的惯养和宠爱。
父亲生逢乱世,一看年代恰是历史的动荡年月,正是新旧交替运动爆发的前夜。正处在世纪交割的初年,时局混乱,动荡不安。尽管身居穷乡僻壤,对时事毫不关心,可也难逃命运不知如何摆布他们了。这时,几辈子跟土打交道的庄户人是不关心自己命运被如何摆布,只知道乐此不疲地爬在土地上春种秋收。而有一个新鲜的做法,一改往日套路,让人觉得稀奇,祖父懂得让父亲识字念书,要让家门出现识字人是祖父的高明做法。
祖父和祖母让儿子从小识文断字,父亲九岁时,就在本村私塾房念书,一念就是六年。先后经过四位先生的教育,读得是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接着又读五经四书,还学了好多古典文章。父亲虽然读了许多书,但是什么也没弄懂,整整念了六年的书,就是死记硬背,囫囵吞枣。谁说父亲学了六年呆板的封建教育,可从父亲家门才结束了世代文盲的历史,从父亲才改变了就知道折腾脚下的土地的做法,懂得去寻找还有什么过日子的好方式。于是,这老实憨厚的庄户人家也在想法上开化,懂得让自己的孩子读书识字了,并对儿子给予了极大的希望。
父亲十六岁的时候,到了新平堡两级学校求学。一同去的还有村上的两名同学,他们插入该校的补习班学习。该校开设的语文和算术等课程,并开始能接触一些浮浅的自然科学的知识。父亲因年龄大了,懂得学习,求知欲望强烈,每日攻读,做到三更灯火五更鸡鸣的学习精神。父亲因去新平堡走读念书,天天点灯吃早饭,中午回来,吃罢饭就得走。到了晚上掌灯时候才能回到家里,吃了饭,点上灯继续学习,一直学到深夜。白天没有弄明白的数学问题就是睡下了也一直思考,忽然想明白了,高兴地点上灯要演算,直到把题做出来,才愉快的睡着了。因而在高小的两年是班里的优秀学生。
父亲的读书期间正是民国乱世年月,祖母时刻挂念父亲的冷暖安危。每日当太阳落山就在门口眺望儿子回来,直到父亲站在她面前时,那慌乱的心才平定下来。摸摸脸,搓搓手,满嘴心疼的话言送到儿子的耳朵里。祖母似乎只有从儿子身上才能获得了莫大的安慰,父亲是祖母的全部精神依托和希望。祖母在对父亲的传教中,改变了家门以往的大老粗的做法。在礼教方面延续了柴沟堡娘家规矩,祖母在家门中起了转折性的作用。
不错,家门因祖母结束了不识字的历史,为家门后世子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却对父亲性格的形成也与祖母管教有关,又加之学校封建教育的严厉,要求学生看戏不准笑,走路不准跳的呆板学生。所以在父亲的性格形成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以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处世原则将会影响他一生。因而,不论在什么场合,总是存在着吃亏为宝,忍让为高的懦弱思想所支配,所以接受了这样教育的父亲,性格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父亲在十九岁那年,暑期高小就毕业了。两年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这成绩在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与在私塾里学的知识有关,同时自己的年龄大了理解能力强了,掌握的知识比较扎实。按照规定必须参加全县应届毕业汇考,以语文算术两门功课及格才给发毕业证书。一天,校役送来喜报,一张大红喜报贴在大门上,一家人欢天喜地不知说什么才好。好像是父亲中了秀才,他给家人争足了面子。祖母高兴地给校役好吃好喝款待,临走还给了校役一块喜钱,这一小小的惊喜可让家人风光了一番。
或许那美好的事是不会留住时光,那一时的欢愉是印在记忆中了。恰是红尘梦一场,曾经的美好伴随着一缕缕淡淡的忧伤,慢慢遗落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时间走得好快而被人们渐渐淡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