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突发疫情的影响,昔日熙熙攘攘的马路市场沉寂了半个冬天,萧瑟的北风吹打着摊位上面的雨棚和遮阳布,呼呼拉拉的砰砰乱响。
![](https://img.haomeiwen.com/i21246488/c01a1533ec534454.png)
下了班车,拐进熟悉的巷子里,突然一股久违的香甜气味钻入鼻孔,路边的糕点房竟然开业了,老式面包、蜜三刀、江米条,一盘盘的摆放在玻璃罩子下面,令人垂涎欲滴欲走还留。
老板端着一盘刚出炉的大桃酥,晃晃悠悠的从烤房里出来,那金黄色挂着黑芝麻的大圆饼,着实让吃够了一个冬天馒头、米饭的我,迫不及待地想换换口味。
桃酥,老家称之为果子,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特色糕点,以其干、酥、脆、甜闻名遐尔,相传唐朝的时候就已经誉满全国了。
近些年的市场也与时俱进,有的添加了葵花子、花生、核桃、芝麻等,味道越来越独具特色。
有的还减少了油和糖的比例,以适合现代人的健康理念,外形上也有圆有方,增加了卡通形象,更加美观彰显个性。
胶东地区在秋冬季,多自备面粉、鸡蛋、花生油等,再给付商家一部分加工费,称之为撸(lū)桃酥,这样加工出来的点心原料安全、吃着放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21246488/efd823a70ade99a7.png)
今天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桃酥,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可是平常日子买不到,也舍不得花钱的贵重点心。
每年的腊月底,母亲专门从乡上的供销社里,买回来几包桃酥和槽子糕,都是用专门的牛皮食品纸,包成四四方方的匣子状。
正中间有一块红色的棱形纸,印着“手工点心”或是“正宗桃酥、蛋糕”等字样,用纸绳四边打捆中间系扣封住。
到正月里出门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放进柳条篓子或篮子里,提着拐着去姥娘姑舅家的到处走亲戚。
往往是一圈下来,牛皮纸油渍麻花的不说,里面的点心搓揉的已经不成样了。
即便是这样,家里的孩子们也不敢随便拆开,只能趁晚上扒花生种子疲惫不堪的时候,为了鼓舞大家的干劲,才轻轻的解开包装,你一口我一块的分着吃了。
五六岁时刚刚入夏,天气已经十分的炎热了,大家都在灶屋里围着小饭桌吃午饭,母亲端着刚出锅的一大盆稀饭,小孩子犯疯猛的一起身,热粥全部碰洒在稚嫩的后背上。
单薄的衣服无法抵挡滚烫的侵蚀,疼痛加上委屈,让一个半大的孩子止不住的哇哇大哭。
母亲也吓得手足无措慌了神,哥哥姐姐赶紧把我的上衣脱掉,用湿毛巾在烫伤部位敷了几次,疼痛才稍稍缓解了几分。
这时的母亲也回过神来,不知从哪里找出了几块桃酥,塞到我哭咧咧的大嘴里,又抱着到街上到处遛哒压压惊。
![](https://img.haomeiwen.com/i21246488/446bc6e0691fce56.png)
桃酥已经放了小半年了,虽然哈喇的味道不太可口,但对于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美味的呢。
回家后,母亲又用芝麻香油反复的涂抹患处,略微有点好转,我便穿上衣服迫不及待地找小伙伴疯打闹去了,转眼间就不见了踪影。
前些日子拉伤了后背,妻子在贴膏药的时候,看到了背上隐隐约约的疤痕,于是又说起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是什么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如此记忆犹新,是痛彻心扉的皮肉折磨,还是那块诱人的桃酥,亦或是母亲爱子心切眼中闪烁的泪花,大概兼而有之吧。
不管怎样,每个孩子懵懵懂懂的童年,都是在父母长辈谨小慎微的呵护下,有惊无险的慢慢地熬过来的,以前是这样,将来亦是如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