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 ‖ 奶奶的烛光

作者: 啄木鸟的卓 | 来源:发表于2021-10-31 14:28 被阅读0次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大概并非全是灯影幢幢,而是混合着烛光绰绰。这种烛光普遍是由一根食指粗的蜡烛带来的,但偶尔也会有带着烟味的香烛,明晃晃的颜色,与现在的红烛大不相同。在停电的夜里,家家户户,皆备此物。有的人家甚至放了满满一抽屉。虽然烛光虚弱得如同患了肺结核,稍不留神,风至烛灭,化于无形。但它确实尽责尽职了,把黑色夜涂抹成淡黄色,把立于黑暗中的奶奶照出个大致的轮廓。以致于在奶奶去世后两三年,我愈发不记得她的模样。

1

我对奶奶的最初印记是她双腿折了之后。那天下午,父亲和母亲在午休。夏日炎炎,蝉鸣阵阵,我趴在门坎上玩耍。

忽然一个邻居大哥疾步跑来,叫醒父亲母亲。邻居大哥急迫的表情传染给了父亲母亲,他们脸上也立刻显露出急迫的神情。

那时,我并不理解这表情的含义,它与午后阳光的炙热毫无区别。

只是打那以后,奶奶就以架着双拐行走的姿势,出现在我的印记里,仿佛那双拐是从她腋下长出来的,如同天生的手臂。我曾猜测大概因为她长得很高,可以用“颀长”来形容,才会比他人多一对拐杖吧。

据邻居大哥的说辞,奶奶是从岭上割柴草回来,经过一米多宽的水沟时,止住了脚,看着远处的小木桥,她犹豫了;而当目光看到眼前的溪流时,她觉得这处的水面,并没有一米,稍稍一助跑,就能跳跃过去。

奶奶大概还试了试肩上的柴草,似乎不是很重的感觉更增加了她的信心。只听见“嘿”的一声,奶奶连同那担柴草一跃而起。只不过,紧接着就听见奶奶一声“哎哟”,惊起隐藏在溪边的水鸟。

奶奶失败了,而且是惨败。惨败的代价就是失去了行动自如的双腿和那一担柴草。

邻居大哥说,奶奶的叫声很凄惨,划破了当时的天空和云朵。

当然,如果时刻拄拐,是很不方便的。因此,奶奶又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我的记忆里。那就是蹲行,即蹲下来慢慢一点一点挪步前行。原本颀长的身子突然得了侏儒病似的,仅仅到父亲的膝盖往上一点。

我不知道奶奶的眼睛感觉如何,这种蹲行看到的世界是否会比原来的平视看到的世界更奇异。但单就我而言,我隐隐地感到某种痛楚。不仅是因为奶奶一点一点地挪步,让我揪心,更难过的是,她蹲行的样子,远远看上去,像一只被人拴着铁链的黑猩猩。被儿时小伙伴讥笑也就顺理成章。

我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希望奶奶拄拐而行。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奶奶腿折了,但架着拐杖,也会显得高大威猛。

奶奶说,拄拐太久,肩膀会痛。我也就此承受下来。现在想来,“就此承受下来”的应该是奶奶吧。一双好腿,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就这样废了,她大概也是经过了很长久的自我安慰的。而蹲行所遭到的讥笑,并不比决心以这种蹲行继续行走下去来得痛彻。

2

人生的际遇变化太过激烈,自我安慰有时并不奏效。

因此,奶奶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神秘组织:道婆。道教是接地气的,贴近民间的瓦楞传了上千年,传到了奶奶的心里,她成了一个虔诚的信徒。每逢初一十五,她都会在家的东南角,挂起一块红布,给我一毛钱,去买小饼干,这是供品。然后点一支香烛,插三支香,嘴里开始念念有词,大概是诉说过往的苦楚,神情严肃而认真。我并不很在意,更关心那些供品,一心只等着奶奶结束她那滑稽的表演。

结束仪式后的奶奶一改刚才的认真,恢复了往日的温和,把供品一一分发给我和弟弟。大概有了道神的庇佑,小饼干香甜可口,十分诱人,是我终生难忘的印记。我小心翼翼地品尝着,含在嘴里,通过嘴里的口水,慢慢把饼干化掉,然后开始期待下一次表演的到来。

直到奶奶去世,这一仪式才终止。有一年,奶奶很老了,只能躺在床上。我放假回来去她的床边看她。她耳朵已经几乎聋了,只能通过大声的喊才能进行简单的交流。她知道是我后,大概有些兴奋,摸摸索索地从枕头底下掏出一捧东西,竟然是一些饼干和奶糖!母亲说,奶奶时常在床上呢喃,絮絮叨叨的,听不清是什么。我猜测,大概她是在诉说往日的苦楚吧,老了也不忘仪式。

尽管如此,奶奶依旧是温暖的。这温暖来自那一抹幽幽的烛光。

小时候停电,对小孩子来说一件值得是欢呼雀跃、值得奔走相告的大事。那时候就可以有借口,放下正在写的作业,一头扎进黑夜里,借着点点星光或白朗朗的月光,玩捉迷藏。有的藏在菜园里那颗大大的猪婆菜背后,有的和苦楝树干融为一体,有的则把自己想象成红薯藤,躺在地上,把红薯藤盖在身上……

不过,小伙伴缺席是常有的事,捉迷藏就玩不成。奶奶就会点起蜡烛,给我写作业。蜡烛是奶奶省吃俭用淘换来的,不多,于是奶奶用得很仔细。没有必要是不会点蜡烛的。奶奶说,月光那么白,点什么蜡烛呢?手一摸就知道东西在哪了。但奶奶对我的学习,却一点也不吝啬。

说来奇怪,打从我爷爷那辈开始,我们家就没有爱读书的。爷爷大概没上过学,父亲读到三年级便主动辍学了。可是,我那时很刻苦学习。一个时常帮助我家的叔公也常对我念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说完,他还不忘摸摸他的头。从他的手指缝间,我看到了他银白色的发。

借着奶奶的烛光,我成绩一直很好。

3

不过,奶奶是闲不住的人,残废了双脚根本无法阻止她。我们村的东南边有一条青幽幽的河流,村里人都称之为“长河”。夏日的长河河面平静,闪着金光,两岸的苦楝树横到水中,十分袅娜。高耸的青竹倒影在河面上,更显得长河悠远,古意森森。长河不仅哺育了下游的稻田,滋养了许多水鸟田鸡,更重要的是它物产丰富。那种长白条的村民称为“沙皇”的鱼不自然不必说,光是贴在石头上的田螺就多得数不清,我们总是拿桶去捡,往往一下午就能捡个大半桶,够两晚的美餐。

奶奶也下河。可是她眼神不好,没有后生仔的眼力好,捡田螺是抢不过他们的。奶奶只好在水浅处,摸摸索索,好像再捞她掉落的金银首饰,大家都奇怪地看着她。不一会儿,她面露喜色,从水中举起一个带水的河蚌,兴奋地朝我挥舞着,然后丢进提桶里。我很疑惑,问奶奶,这也能吃?因为我们从未吃过河蚌。奶奶笑而不语。

等日落下去,提桶里全是一个个比拳头大的河蚌。我艰难地给她扛回去,她则在厨房里兴致勃勃地给我和弟弟杀河蚌,煮河蚌粥。当一碗热气腾腾的河蚌粥端上来,一股肉味充入鼻腔,打开了所有的味蕾。我从未吃过如此好吃的河蚌粥!我津津有味、小心翼翼地品尝着。弟弟则狼吞虎咽,很快就把那满满一碗吃完,还不满足地看着我。我得小心提防他,谁知他竟然突然朝我放一个屁,然后嬉皮笑脸地问我:“还吃吗?”就在我犹豫间,他一把夺过河蚌粥,吸溜起来。

唉,我心爱的河蚌粥,竟然遭如此毒手!

奶奶不光能下河,还可以上岭。

小时候,就算家里已经用上煤气,奶奶还不忘上岭拾柴火的习惯。当然,她已经去不得那些较远的山岭,只能去屋后的那座岭。大概天一亮,吃完粥,她就出发了吧,腰间别着一个尿素袋,去到那片松林里。松林下都积着一层厚厚的松叶,奶奶就拿她那皱巴巴的手,把松叶聚拢起来,装进袋里。到了晌午的时候,尿素袋已经踏踏实实地装满一袋,她就开始对着家的方向,大喊:

“阿面欸——阿面欸——”

“阿面”是壮语,意思是“孙子”。声音悠扬地传到村子里,我在和小伙伴玩耍,就会有邻居过来跟我说:“你奶奶又在岭上喊你了。”我只好撇下小伙伴,循着喊声奔过去,然后扛起那袋柴火,快快走回家去。奶奶则在后面,慢慢一点一点挪步。一开始,我很气恼,怕她迷路,跟她说她的柴火我全包,让她别去岭上了。她不愿意,继续如此。可是直到她走不动,躺在床上,她没有一次迷路过。我想她虽然看不清,但这个她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子和山林,都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中,任岁月如何冲刷,任命运如何打磨,她是无法忘记的。

4

前几年,奶奶去世了。我们把她埋在后山,那里也有一片松林。清明扫墓时,踩在松松软软的松叶上,簌簌有声,像奶奶跟说话时的声音。但望着满是杂草的山岭,已经空空荡荡,很多人已经不愿到山岭里去。土地荒芜,覆盆子倒是很多。

我时常想,那些奶奶出没的山岭,它们真的看见过她的身影吗?

相关文章

  • 风语 ‖ 奶奶的烛光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大概并非全是灯影幢幢,而是混合着烛光绰绰。这种烛光普遍是由一根食指粗的蜡烛带来的,但偶尔也会有...

  • 风语||烛光

    关于烛光的文字 从何而写~✍ 意念中的烛光 温温柔柔 忽明忽暗 忽高忽低 婀娜多姿 却不能随风 飞扬 烛光本静怡 ...

  • 风语Ⅱ烛光

    “妈,你笑一下好不好?” 姐姐十八岁生日的时候,十三岁的我天真地想为她献上一份生日礼物,奈何那时候没有蛋糕也没有项...

  • 风语||烛光灵魂

    作者/北十三思 一只蜡烛即将走完一生他燃烧自己光亮渐渐微弱他衰竭的身体形销骨立连眼泪也哭不出来 夜里缝衣的姑娘拿剪...

  • 风语||烛光似火

    图文/蓝雪冰湖 记得那是一个九月开学季, 一个郊区的普通半封闭大学校园内, 母亲带着我提着大包小包去学校报到,迎面...

  • 风语ll烛光

    我喜欢蜡烛孤独的样子 黑黑的房间 只有它才是那个守候的人 就像此刻的我 手捧着烛光 看着烛芯跳动的仿若我的心 平静...

  • 风语‖片片烛光

    我找到一只红色蜡烛,它的身体弯屈,点燃后让它的眼泪滴在桌上的金属上,用眼泪粘住了它,我轻轻的吹动火苗,阴影在晃动,...

  • 风语|| 孤独的烛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当窗内孤独的烛光终于颤颤巍巍地最后一...

  • 风语‖爱的烛光

    如果不能爱一个人,又不能忘记这一个人,那么就让这个人成为心上一抹爱的烛光吧!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

  • 风语||烛光上的舞蹈

    婉雪:娘亲,我怕,疼。 荒月:雪儿,别怕,你就当它是一场舞蹈,然后过去了,你的病就会痊愈了。 婉雪:娘亲,你说我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风语 ‖ 奶奶的烛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uo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