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谈判旧址纪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5554813/1aecee2c88957940.jpg)
宣化竹竿河,是一条不同于孝感常见的河流,它向北流向淮河,宣化这地方的水, 是南北分水岭,这一条河流滋养了一方土地,见证了几世繁荣。竹竿河西岸的会馆就是繁荣时期的产物,它曾是湖北工商界在宣化店的办事处及接待调处所。随着时代的变迁,会馆逐渐从商用变为民用私塾,也是这段时光改变了会馆的初创功用,使它沾上了书香变得文化起来。
初次踏入会馆时,我还是个戴着两条杠的“红领巾”,转眼再进入园子已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了!会馆座北朝南,经重新修葺之后,大门标注“湖北会馆”的行楷字样,蓝底金黄字体,端庄而不失大气。阁楼内一尘不染,且宽阔空荡,不知有何意图,直到穿过小门,看到整个外景:原来这里是一个戏台。在京剧表演艺术中,舞台里侧左右各有一扇门,一扇门横梁上出书“出将”,另一扇门横梁上书写“入相”。“出将”和“入相”是戏剧舞台上的“上场门”和“下场门”的名称,这里借用“将”“相”,有盼成大器的意思。出则将军,入则丞相。这里的戏台上演着永不过期的剧目,而我俯瞰这一园风景,恍若踏入旌旗摇摇锣鼓声声中的昨天。
早春时节,天气萧瑟,园内的草坪还未从枯黄过渡到浅青。唯有一只粉色的梅花清冷的倚在园内,遗世独立的绽放着。左右两旁的厢房上着锁,但透过镂空的门窗,仍可见内室挂满了书画作品,苍劲有力的字体,大气磅礴的诗句,恨不得破门面入,一睹为快,而门板上雕刻圆润可爱的葫芦,配上灵动的似藤萝又如丝带的线条又及时的拉住了脚步。
![](https://img.haomeiwen.com/i5554813/260d2e016afb702b.jpg)
走向第二道门,“宣化店纪念馆”六个大字赫然入目。记忆中门口两旁标志性的柏树已不存在了,改建成了宽阔的花园,原两二进五间的房间格局,两楼的窗棂均以简单的横竖格为主体,四角与中轴线压上一个形如椭圆的多边使之变得跳跃起来。内院种植了一些花木,花期未到,唯并排的四棵茁壮的桂花树已枝繁叶茂的显露春态。
径直走向上书“周恩来同志1946年与美蒋代表谈判旧址”的第三道门,仍旧是套格雕花的门窗,只是更加的细腻精致,门窗的每一块儿独立出来都是一副画,藤蔓型的窗格,生动的花瓶,栩栩如生的人物,甚至连大厅里摆放的几张椅子都雕刻上了花鸟和人物。这让人不得联想,历史文化的精华往往浓缩于这些客观的细节之中。
站在这里,怎样将一个浴血奋战的史诗与眼前的宁静与美好关联起来,内心更多了一些诚惶诚恐。
谈判大厅内显目的摆放着谈判桌,曾经的三方代表席位就这样保存了六十九年,桌子上方中间是李先念,左边王震与之对应的是国民党方面代表徐永昌的代理人王天鸣,周恩来坐在右边,与之对座的是美国代表白鲁德。谈判桌右侧墙壁上挂放着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七七日报》赫然标写着“发布彻底停止冲突令”,表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的坚定立场,故事的背景由此展开。
![](https://img.haomeiwen.com/i5554813/8515106671ffc8c1.jpg)
1946年4月下旬,我党获悉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在同年5月5日至9日向我中原部队(当时驻扎在宣化店)发动全面进攻,周恩来在重庆和南京公开揭露蒋介石的阴谋,并力促美蒋代表同赴宣化店视察,周恩来同美蒋代表5月8日上午到达宣化店。下午,周恩来及中原军区首长李先念、王震在宣化店湖北会馆与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并在汉口杨森花园签订了停止中原战争的协议——汉口协议。周恩来此次来宣化店谈判的伟大作用,不仅对中原局势作了详尽的了解,而且使中原内战的爆发延迟了1个月零20天。1946年6月26日,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在这里打响,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威武雄壮的序幕。
在谈判大厅左侧的房间,周恩来同志睡过的门板和办公用过的桌椅,甚至一盏桐油灯还放在那里,以至于后世提到宣化店谈判旧址,对这些老旧而平凡的物品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再后来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国共产党被包围的6万军队成功摆脱了30余万国民政府军的围剿,且已然成为不可磨灭的史诗。
和平年代的我们哪里读得懂艾青那份对“土地的爱”呢,宣化店80%以上的群众参加过革命斗争,有1800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曾经的普通群众就懂得!恰同学少年时我们哪里知晓青春年代的真理与自由呢,中原突围军调部32小组六人的合影挂在墙面上,他们如此年轻却目光如炬,用生命与热血为希望与光明而战。
喝过的山泉,踏过的土地,攀爬过的山坡,都曾被战火熏染,太多的无名的战士在这里倒下长眠,我们未曾经受那些烽火岁月,却又何其幸运的享受到了那些血泪换来的和平与荣耀。脚下的土地变得滚烫,体内的血液也叫嚣着沸腾起来。那是一种根于骨髓里的民族大义,那些火种一直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流走着,就在我们血脉之中,生生不息。
会馆大门前,如今已建成一个绿色广场。广场的南边是竹竿河,北边是新建的文化一条街,一条从大山深处而为的溪流,穿过广场。广场西边,与会馆相对,是融合声、电、光科技的中原突围记念馆。这里,已成为人们景仰的旅游胜地。
转身离开时,与一批前来参观的游客擦肩而过:唯愿你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一场久违的灵魂洗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