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进程中被“落下”的影像医学

作者: Mass_Miss | 来源:发表于2016-12-25 21:10 被阅读77次

    随着电子钱包,数字媒体等不断在生活中普及,数字化已经成了各个行业转型的趋势。

    在医疗行业里非常重要的医学影像却在这方面走得有点慢。就比如病人就诊时拍的CT片、X光片等影像资料。它们的目的是作为辅助医生了解既往病史、掌握疾病进展的重要依据。可是这些医学影片在保存时还要注意干燥、遮光等,一个不小心胶片就作废了。而且这么一大张胶片不能卷,不能折的,携带起来也非常非常不方便。与此同时,拿着这玩意儿到处走真的基本上等同于跟全世界说“我有病”。

    这里通过磁共振(MRI)和电子内窥镜/B超来说明医学影像数字化的必要性。

    a.磁共振这样的多维度断层成像系统,单单靠一两张胶片并不能完全发挥出这个系统最大的优势。在更多时候医生是直接通过病人的就诊卡调取医院数据库中存储的影像数据,结合胶片和影像报告来分析病人的情况。

    b.电子内窥镜/B超等医学影像主要还是操作机器的医生在看到显示器屏幕上的影像以后最终用文字描述的形式写出论断报告。病人和医生拿到的只是文字的论断信息和几张附带的图片,信息含量极其有限。

    这两类影像严格地说属于多维度/动态影像。对于这类影像最好的方法是利用设备的视频(或其他)输出口通过视频(或其他)采集卡完成数字化采集。

    这时候病人有可能出于某种原因需要去别的医院就诊,那么这时候就有可能会被医生以胶片/报告所附带的影像数据不够完整为理由再次要求去做一次磁共振(或其他,相对于普通的CT来说,磁共振的价格要贵得多)

    那么如果把病人通过磁共振(或其他)所获得的完整的影像数据烧写到只读的低成本flash或者哪怕是刻成光盘,都会比现如今以胶片/一纸报告作为介质要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优点:

    1.存储的便利和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不进步,存储介质的存贮空间越来越大,体积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低。数字化存储大大优于以纸张和胶片等为载体的存储方式。同时数字信号易于作高保密性的加密处理,存储的安全性也大大增强。再也不用带着一大张胶片到处晃悠,别人再也不知道“我有病”了。

    2.加工处理的灵活性

    数字化后的影像可以对影像的任意灰度范围,任意尺寸范围,任意的片断进行特殊处理。如拼图、合成、分解、变换、放大、缩小等都可以用计算机来完成。各种处理都能灵活方便地执行,为影像的创新性加工利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传输能力强

    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把影像数据压缩传送且保持相当高的逼真度,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互联网医疗也是潜在的红利。那么数字化传输医学影像更是互联网医疗的大前提。

    4.影像多途径重现的方便性

    数字化影像在以计算机为中心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了重现方法的多样化。如可以在计算机显示器上观看,也可以通过打印机打印到纸张,胶片上观看。这就避免了病人因为胶片损坏或遗失所带来的损失。

    etc.医学影像的标准问题

    手机都分苹果三星,那么其实医疗成像设备也是。有的人可能会想了,即使医疗成像设备实现了数字化,但是由于不同的成像设备或者不同厂家生产的成像设备存在各自不同的影像格式,也就是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更加没办法实现我上述的观点。我后来了解了一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放射学院和国家电器厂商联合会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标准DICOM。DICOM标准实现了在不同的影像设备以及不同厂商生产的影像设备所形成的图像格式的统一性,使它们之间影像及相关信息的传输成为可能。因此目前大多数厂商都以其作为医学影像信息交换的标准。利用DICOM标准接口及其专门软件就可以在计算机上采集,储存影像数据。在此软件中得到的原始影像的格式是DICOM格式。利用相关软件可以将影像另存为其他我们常见的图像格式如TIFF,JPEG等等。

    所以在推进医学影像数字化是接下来不可避免的功课。虽然可能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是保障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毕竟医疗行业可是跟广大群众息息相关的,能少折腾就少折腾,能不折腾就不折腾才是大家需要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数字化进程中被“落下”的影像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ed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