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朋友私信问我,看电影应该怎么看呢?
《一个国家的诞生》说起来,“看电影要怎么看”,这个问题的范围实在很大,如果要详细的说来,以一本书的内容相信也说不尽。
不过我还是愿意简单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经提出过参禅的三重境界,分别是: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我想了一想,这三重境界也适宜用来描述看电影的三重心境。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电影的首要功能是消遣,很多人愿意走进电影院,图的就是为了通过这一部电影来消磨时间、娱乐自我。对于这部分人来说,看电影应该是一种随心所欲的事情,既没有太多的负担,也没有任何功利性。看完电影后,我们只要凭借第一感觉说起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没必要过分解读。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进入第二次重境界,看电影已经不是纯粹为了个人消遣,这个时候,看电影的目的就变得更加复杂了。
我们知道,电影是导演、编剧的艺术作品,它的构成不可避免地是反映了导演、编剧、制片人的思想倾向,所以,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其实是以一种被动的姿态来接受导演对我们的洗脑,我们被动地产生开心、感动或者是憎恶的感觉,有时甚至会是价值观的改变。
比如世界上著名第一部商业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虽然它在电影拍摄史上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里边有很多创新的拍摄手法,但它其中也蕴含着对白人优越主义的提倡,以及对三K党的美化。
当我们还在刚刚所说的第一重境界时,我们多半不会分析电影是如何运作,如何影响我们的价值观的。然而来到第二重境界,我们就要尝试着去了解电影是如何通过复杂的系统语言来传播它本身的价值观的。我们可能会逐一对电影的摄影、场面调度、镜头运动、剪辑、声音、演员的表演、故事剧情甚至是电影背后的意识形态等进行解构,然后整合,最后综合评论这一部作品。
当然,想要达到这个境界,没有一定的电影知识储备是比较困难。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在2016年12月,张艺谋导演的一部作品《长城》问世,客观来说,这部电影虽有不足之处,但仍然说得上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好电影。然而当时很多的自媒体、独立影评人都对这部电影给予了非常差的评价,甚至有一位影评人在微博上发布了关于“张艺谋已死”这样的极端言论,造成了观众们对影评人们的群起而攻之。
所以,很多影评人出现的问题就是,对电影本身作出了过度的解读,甚至为了达到“哗众取宠”、吸引关注的目的而向观众发出极端的言论,忽视了影评本身应有的客观性、独立性。所以,在第三重境界里,我以为,对于电影的分析,一定要放在恰当的时间、空间的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不能恣意妄为,完全地以主观意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