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591609/7dcf0f7fb0985b67.jpg)
近日,入了李洱先生《应物兄》的坑,30万字的小说,厚厚的上下两册,前前后后差不多一个月时间,沉浸其中。
应物,主人公的名字。因出版商的一时兴起,而成了应物兄。小说围绕济州大学设立儒学研究院之事,一群人粉墨登场。在名和利的试金石下,群态百相,纤微毕现。从大学校长到一群教授,从政府要员到商贾名流,都嗅到这块肉骨头的香味,垂涎三尺,显露的种种吃相,难看,难堪,令人唏嘘。
一幕荒诞的喜剧。争名逐利中,每个人都很努力地用高大上的学术话语,用伟光正的所谓意义,给自己的贪婪包装上精美的外衣,一本正经地做着最无聊的事。
为了讨好所谓的儒学大师,大学教授们殚精竭虑地繁殖蛐蛐,争相恐后当无聊狗腿子的马夫,看不到底线和节操,只要能捞到好处,哪怕是残羹冷炙,怎么都行。
一群研究儒学,张嘴经史子集、之乎者也的知识分子们,却将所谓儒学,当做牟利的工具,而不是内心的信仰和行动的圭臬,蝇营狗苟,丑态百出。
小说也描写了一群想借机捞取政治资本的政府官员,上至副省长,下到乡镇长,大大小小,也闻风而动,上蹿下跳,看看能分得几杯羹,能更自己的顶子在插上几根翎羽。至于附着其上的商人们,更是苍蝇见到血一般,以钱色开道,为吮血食肉搭桥。
就连以易艺艺为代表的青年学生,未来的知识分子们,研究和考虑的不是学术学问,更遑论家国情怀,关注的是如何用年轻的身体,如何攀龙附凤,好能搭上成功的快车,抄个成功的捷径,成为所谓的人生赢家。这完完全全是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完美的注脚。
想起一句话,千怕万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小说里所谓的知识分子,从骨子里来看,就是一群文化流氓。应物兄也算有些操守和底线,但最终也是随波逐流。有坚守操守的吗,有的。小说里的何为、双林、芸娘,姚鼎等教授,在学问上,堪称大家,在品行上,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和坚守。可惜,他们都是上一代了,或死,或疯.........大师已逝。当下,何处觅大师?
所以,我说这是一部当代知识分子的挽歌。
所谓“知识分子”,是西方来的概念。欧洲有关知识分子的概念有两个,一个是intelligentsia,另一个是intellectual。前一个词来自俄国,专指19世纪30到40年代把德国哲学引进俄国的一小圈人物,是指一群受过相当教育、对现状持批判态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们在社会中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后者则是法国一些学者使用,专指一群在学术上杰出的作家、教授及艺术家,他们批判政治,成为当时社会意识的中心。百度百科解释,今天,我们在使用“知识分子”这个词时,通常是指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脑力劳动者。
不管其来源或者当下的定义,所谓知识分子,并不仅仅是脑力的劳动者,并不仅仅只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而是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
按此标准,当下中国,有多少真正的知识分子?!
李洱也许想通过塑造这样一些当代知识分子的群像来警醒,来反思。
有人将此书拿来和钱钟书的《围城》比较,但以我来看,钱先生的珠玉在前,还是不要为难鱼眼睛了。
还好,值得一读,至少里面长篇累牍的掉书袋,也算是荒年里的一碗白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