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石刻游记(2)

作者: 马范桥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8-03 08:41 被阅读411次
    华严三圣像:华严三圣为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三者的合称,是大足石刻的代表,入选中国邮票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西汉末年。它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魏晋以前为输入时期,东晋南北朝为传播时期,隋唐为兴盛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荣。在参观龙门石窟时就听说过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难的历史,这是佛教与封建国家发生经济上的矛盾冲突、佛教与道教争夺zongjiao上的地位的斗争的结果,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严重的zongjiao冲突。

          中国历史上的 所谓三教,即儒、释、道三家。儒教就是以孔丘为主的儒家思想,道教就是以老子为主的道家的一部分思想,佛教则是以释迦牟尼为主的思想。“三教”的说法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三教合流”的说法据说由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道家学者陶宏景较先提出。最初的三教是彼此独立的,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之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zongjiao形态上的三教合一。

    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图和吹笛女:六师外道是指当时与佛教对立的六个哲学派别,他们一边诽谤释迦牟尼不孝,一边侧目微哂,手舞足蹈,击板踏歌。右上的吹笛女黑发高簇,头微右侧,纤手着笛,双目微闭,神情凝聚,正撮口横吹,独自陶醉在悠扬的笛声之中,艺术美感无以伦比。在这里却代表着淫邪,要下地狱。

           隋唐宋诸朝间屡屡举行的三教辩论大会,虽然表面上呈现了三家之间的区别与矛盾,但客观上却为三教的思想交流和融合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并反映了社会政治对整合三家的需要。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陈述与辩论,结果却有了更多共同使用的词汇、概念和思维表达方式,客观上使三教在内质上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认同。如从唐代起开始风行中国佛教界的禅宗“是一个典型的儒、释、道三教结合的派别”。甚至从唐时起“中医药学是儒、道、佛的一种共同语言和联系纽带”。 三教无一不是从维护社会道德,有利政治统治为出发点和归宿,认为在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即所谓“三教虽殊,同归于善”。

    宝顶山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造像

           常常疑惑,中国为什么没有像很多国家那样的国家宗@教?中国为什么没有像很多国家一样成为宗~教国家?中国人为什么没有成为造物主或神的奴隶?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多种宗#教,道教、佛教都曾经对中国文化、甚至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从古至今,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宗%教国家,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宗&教凌驾在国家之上。

    六道轮回图: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轮回之“轮”,是指车的轮盘;“回”指车的转动。“轮回”是譬喻众生的生死流转永无终期,犹如车轮旋转不停一般。

          从某种角度看,信仰是一种宗@教精神,而不是理性精神。理性面前无"定论",而信仰的本质属性是"预设定论"。思想的僵化既是社会稳定的功臣,也是社会迟滞不前的罪魁祸首。然而任何一种政治%价值观都是人为设定的,是一种政治选择。当它被社会中大多数成员认同并固化之后,便被视为"理性"。我感到,也许是几千年来中国强大的政治结构和国家机器,其完善的管理功能根本就不需要一个宗#教来束缚臣民,另一方面在中国任何宗¥教却都要服从于强大国家机器和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否则很难存在。

    宝顶山牧牛图:牧人是修行者的化身,牛则代表修行者的心,由十人十牛组成的连环画,这龛“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

           信神不信教、信仰多元化,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产物,便是其重要实物例证。大足石刻丰富多样的造像题材有力地反映出这一时期源于印度的佛教神祇和道教早期的神仙系统已与中国民俗信仰的神灵融合,呈现出信*仰多元化的趋势。大足石刻所展示出的这种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成为后世民间信*仰的基础,影响深远。

                                                                              全文结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庆大足石刻游记(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md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