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共成长

作者: Lily碎碎念 | 来源:发表于2018-06-20 21:14 被阅读187次
    与子共成长

          每一个来临世间的孩子都是独特且与众不同的,初为人父母,毫无经验可言,即使有,那也只能是“道听途说”。然而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在与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陪伴中,越来越感觉到和孩子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家中小儿,自小便被定性为“听话”一族,从来没有像很多男孩子那样的调皮捣蛋到让父母焦头烂额。回想起他11年的成长过程,竟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出格”到让我们暴怒。可以说做他的父母相当的省心,但同时儿子不是很善于表达,所以总会使人忽略了他的感受。这曾让我一度很内疚,总觉得是因为在他还很小的时候,我的急脾气容忍不了他的 “慢半拍”所导致。记得儿子在2岁多时说话还不是很利索,那时碰到大院里的邻居跟他打招呼,问他一些事,他总得吭吭巴巴组织半天语言,我等不及了就代他回答,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别人问他话时总由我来代答,儿子便越发的沉默了。幼儿园时,很多小朋友们都会积极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儿子却永远都是不举手的那一个。那时的我还百思不得其解,觉得我和爸爸都属于开朗外向型的,儿子为什么会如此内向。

          上小学后,一次家长会上和老师沟通,班主任老师一语中的:“小G同学各方面都挺好,就是感觉有点胆小,和老师的互动不是很积极,我会多鼓励他,你们家长也要对他多鼓励”,探讨的过程中,老师给了很多的建议。那段时间,也找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读,发展心理学中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释放是本我生长的需要,而儿童时期是释放孩子天性的生长期”。我也开始反思,一直以来,或许我们对他的要求都过于严苛了,总是告诉他“这个可以做,那个不能做;这个得这样做,那个得那样做”而忽略了孩子天性的释放。后来,我们尝试给儿子更宽松的环境,克制住自己想要代替的冲动,很多的事情鼓励他自己去选择、去尝试,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要勇敢的表达自己。慢慢地,孩子变得开朗起来,跟我们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多,时不时的还会来点小幽默,逗得你哈哈大笑,出乎意料的是,有了更多的空间后,儿子在自信的同时更加的自律了。他的好朋友越来越多,也更加地喜欢去学校了,经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就是:“我们学校怎么怎么了,我们班怎么怎么啦”可以感受出他对学校的喜爱以及为自己是五一小学的学生而自豪。不久前的校园开放日,让我又一次的见证了学校的魔力。当日,家长跟孩子们一起上了几节课,很是让我震惊,惊讶于那个在课堂上积极举手认真回答问题的儿子,更惊讶于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教学方式的极大转变。很多课程都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已不再是直接告诉你解题方法和公式,而是引导孩子们去尝试多种可能性,不断打破思维定势,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解题方法。这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最为缺乏的,灌输式的教育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的思维僵化,缺乏创新能力。而这一切在儿子的课堂上就这样被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轻松愉悦的解决了。两节课下来,即便是我也对学校有了恋恋不舍的感觉,终于明白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去学校了。

          此时,又想起了去年年末,我正在为孩子出现的一些小叛逆而感到焦虑时,学校便“及时雨”般的安排了一场讲座,请来了清华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王晶老师为家长分享了“青春期孩子常见的问题和有效沟通”。其中,王晶教授的一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希望大家有一个理念,人一生不是慢慢变老的过程,是慢慢变好的过程。我们跟孩子慢慢成长,那是很快乐的,今天你不论做多大的官,真正长期伴随你生命和幸福的是你的孩子”。细细想来,果真如此,为了让孩子更加自律,我们放下手机拿起了书本,不再追剧,而是和他一起看探索、国家宝藏等有营养的节目;时间管理也更为清晰,当日事当日结,伴随多年的拖延症被轻松治愈;还get了很多新技能,比如说和孩子一起去观鸟、一起去探索自然,一起学习思维导图、一起学琴,共同培养兴趣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多年的夙愿……是孩子成就了我们更好的自己。这个讲座告诉我们的,不仅仅只是青春期孩子的行为特征和与他们的沟通方式,我更是感觉到了学校的良苦用心以及对每一位孩子的诚挚责任感。

          我想说,在五一,我看到了教育本该有的样子;在五一,我感受到了教育改革并不是一句空空的口号;在五一,也让我懂得了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说“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是啊,因有孩儿在,为人父母,怎敢“休学”,让我们快乐地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与子共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子共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qf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