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0个定律学习计划# 1000/11
【认知日期】2020/8/13
【定律名称】习得性无助
【提出时间】1967年
【提出者】塞利格曼
【内容描述】“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启示】"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心灵偏差现象,正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所以要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而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别人不恰当的评价方式,自己不正确的归因,正是“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
【个人归纳】“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消极定势”“低自我效能感”这是“习得性无助”的四种心理状态。这些现象导致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他们态度消极,对学习毫无兴趣;与同伴相处大多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因而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他们想的更多的是活动的失败。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由于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

【矫正策略】
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参考资料
[1]习得性无助 -《搜狗百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