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

作者: 果然是果然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11:12 被阅读447次

    备注: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被认定是最接近老子原版《道德经》的,特别是甲本(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通行版本都是被篡改过的)。

    所以未来每一章前面我都会写两版文字——通行版&帛书甲乙本版,以便大家对照纠错。(通行版的文字是按上面图片的这本书摘抄的)

    但是解读,都是按帛书甲乙本的来解读,欧耶!

    好了,现在开始~


    通行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甲乙本: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罗大伦解读

    道可道也:大道是可以遵照执行去做的。

    启发:人这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每个选择都关系你后面的人生,如果我们都能知道“道”,理解“道”、执行“道”,那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顺畅。

    非恒道也:这“大道”并不一定是永恒、恒长的,因为我们不一定能全部揣摩透这大道,有可能只是理解一部分,而且一旦把这些全都写出来或者讲出来,就有可能无法理解其全部奥妙了。所以不要执迷于“道”,也不要执着照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改变调整,理解内涵,然后在生活中奉行。

    在这里,老子做了一个自我否定:我讲的“道”,你们可以去遵照执行,但不要执迷,因为这并不一定是永恒的大道,你们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去调整“道”,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比如别人企业的成功方法能直接用在你的企业么?比如“一天要喝八杯水”,真的适用于每个人么?比如佛法《金刚经》中讲的,当你乘坐竹筏达到彼岸之后,你还会背起竹筏向前走么?(不要执迷于形式,而要理解其内涵)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万物都有它具体的称谓、属性、道理、法则等,落入形名中,你可以给它命名,但是你给它命的名,不是永恒的名字,只能反映它的一些角度、特点,无法涵盖其所有属性、特质和内涵,而且它是变化的。

    比如:“手机”这个词无法涵盖整个物质,也无法涵盖它所有功能、用途和内涵(含照相机、录像机、日历本、天气预报等各种功能),有可能你换一个角度,就涵盖不了的。

    而且,你手中拿的手机,你现在给它命名为“手机”,但是十年前它不是“手机”(而是各种物质),一亿年之后也有可能不是“手机”(而分解转化成了各种物质)。

    启发: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穷尽了解了所有事物,也不要认为固定的名称就是这个名称,而是要去了解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比如:有一定的好人、坏人么?名称固定不了人,人是会变的,如果“坏人”做了好事,“好人”做了坏事呢?没有一个人具有“好坏”的属性,这属性就是因为因缘起变化的。

    再比如:有的公司就一直要招“合格的员工”,但是就有一种人叫“合格的员工”么?肯定是没有的。但是你的公司可以提供一个平台,慢慢培养,让人不断成长,最后他一定会胜任工作的。

    就像海底捞的副总杨小丽,之前就是服务员,如果当时创始人就想找一个“副总”的话,可能找不到,但是公司有平台,慢慢培养,最终杨小丽成长起来就匹配上了。

    启发:没有形名之分,去领悟事物本质,顺应自然之道;固执于形名,其实是作茧自缚,让自己困于其中,让自己生活不顺。

    无名万物之始也:“无名”是万物的起源,是万物产生之前的无名世界。万物产生之前,这个世界是无名无形的,没有称谓、没有名相,没有任何可以感知的有名之物,是一片混沌的状态,是生命开始孕育的状态。

    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目前宇宙诞生的理论就是“宇宙大爆炸”,诞生在137亿年,且我们现在仍然在爆炸过程中。

    但是137亿年前的那个爆炸的点是怎么来的?谁也不知道。是“无”么?不是,因为还有一个“点”,且这个点蕴含了所有宇宙的信息。

    “始”是什么意思呢?(“始”与“胎”有密切联系)

    生命开始孕育的状态,叫“始”。

    我们人类怎么来的?当精子和卵子结合之后形成受精卵,但是受精卵是看不到五官五脏四肢的,没有这些名相,但是也不是无,它蕴藏了所有信息,以至于我们最终长出了鼻子眼睛四肢甚至有性格的这些名相。

    孕育的那个混沌的阶段叫“始”,是刚刚生命萌芽阶段,再发展,就变成“胎”了。

    老子认为,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来的:最初是没有名、没有形态、什么都没有的混沌状态,但是它孕育了我们后面所有世界的信息,绝对不是彻底的虚无,老子认为这种无名无实无形的状态是“道”,“道”是万物的开始之前的状态,“道”诞生了万物。

    有名万物之母也:万物开始形成的时候,有名有实的时候,能感知的事物时,“道”是生养滋养推动万物生长发展的母亲、动力。

    “母”字,中间的两个点,代表女子的乳房。

    万物为何生发得如此好?都是天之道推动的,按天之道的设计去生发孕育的。

    老子告诉我们,世界是有个力量设计的,是有规律、法则可循的,这个力量一直在支撑我们世界的运行。

    为什么要把无名有名分开来讲呢?这是老子给我们打下了一个伏笔,老子以后会告诉我们,在思考世界时,可以完全采取两种不同角度去思考,这是两种不同的的修炼方法,能让我们接触到不同世界的层面,这时思考问题才能真正的全面,才能真正反应事物的本质。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我们要经常保持一种无欲、没有欲望的清净的状态,来观察体会“道”的奥妙,这是人生的智慧(不仅能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更能与“道”连接,体察到其规律)。

    每个人不知不觉都会带着自己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我们称之为“有色眼镜”,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会跳出来,放下,保持一种虚空的,没有任何主观能动性主观意愿来看待事物。

    举例:如果你看到你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打架,你陷入其中,可能也会跟对方家长吵起来;但如果你能跳出来,看到这只是两个孩子(不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有点小矛盾,相互道个歉就好了,这解决方案就与第一个完全不同。

    万物在刚刚起源的时候,无名无形,没有任何特质,这个是万物的最初状态,“道”在帮助其运转,所以你要保持一种清净的、虚空的没有任何欲念的状态,你才能与这个力量相沟通,你才能真正觉察体会到这个力量的运转模式。

    这是个修炼法门,您真的要获得这种大智慧,就要保证自己先清净、虚空、安静下来,就更能体察到道的运转。

    举例:很多大成就的人都是在非常安静的时候获得灵感的。

    启发:你的人生是不是总是急于赶路,很少能真正停下来?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保持自己的思想、角度、欲念,来观察道推动万物运行的规律。

    学会用两种状态来观察一件事,一个是无欲,没有先入为主的状态,放下自己的欲望,清空自己,就能观察到“道”在推动万物运行的奥妙;但还是要保持自己的思想、角度、欲念,来观察道推动万物运行的规律,因为你毕竟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

    举例:你公司两个部门发生争执。第一,你要放空自己去看这个问题;第二,有个部门是你自己带起来的,所以你又要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一下。

    对于一件事情,如果能两个角度不停地切换,你可能会处理得会更加得体。

    老子认为我们如果能够保持一种清空、虚空的状态的话,你能体会到事物运行的本质,这是“直觉”,另外一种就是“理性”。两者都准,我们要学会将这两者来回切换并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前面讲的“无名”“有名”的状态,都是同出于“道”,名字不同,但说的是同一件事情。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偏红偏紫的颜色。古人染色时,先拿个木头把丝扎上,然后下面一圈一圈地拧,这种形状叫“玄”,引申比喻成微妙、深渊莫测的状态。

    举例:人体的DNA也是这样排列的。

    妙:微妙的意思。

    “玄之又玄”的状态,是“道”呈现出的门径、路径、形式,我们要体会里面的内核是什么(我们看到的玄妙,都是一种形式而已)。

    总结:

    第一章讲了什么是道,道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要用两种状态(有欲和无欲)去感知“道”,慢慢会了解到它是怎么运行的,然后才会慢慢建立人世间的法则。

    老子在本章奠定了自己世界观的基调。

    亲,可以点个小赞再走~


    以上正文均来源罗博士讲的《道德经》,如果我总结的文字有差异或者不到位的地方,那的确是果然童鞋目前的理解有限,还望大家谅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一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cd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