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

作者: 果然是果然 | 来源:发表于2019-01-16 12:33 被阅读163次

    备注: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被认定是最接近老子原版《道德经》的,特别是甲本(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通行版本都是被篡改过的)。

    所以未来每一章前面我都会写两版文字——通行版&帛书甲乙本版,以便大家对照纠错。(通行版的文字是按上面图片的这本书摘抄的)

    但是解读,都是按帛书甲乙本的来解读,欧耶!

    好了,现在开始~


    通行版本: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帛书甲乙本矫正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此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罗博士解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天下如果都说一件事“美好”,这时不美好的事情就出现了,而且本身这个事情就是不美好的。

    我们不要用一个标准看事情,凡事要学会跳出来看。就像“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我们现在可以叫它这个“名”,但是心里要清楚,这是我们暂时给贴的标签,条件一变,标签就变了,并不是永恒的这个“名”。(不要认定什么事就是什么样的)

    比如:唐代以胖为美,现在以瘦为美。都是当时的标准,这标准会变的。而且关键是真的胖就美么?真的瘦就美么?

    比如:人生贫穷的时候,家里有10万,会很美好;可是当你奋斗能赚10万时,又会觉得有100万非常美好;真的有100万了,又觉得一个亿美好……可是有人赚3000元,每天吃完老婆做的饭出去拉个二胡,活到100岁,有人赚一个亿,每天加班到后半夜,结果到60岁身体就累垮了,到底哪一个美好?(标准不一样,答案就不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标准也都会变的。“美好与不美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就像“玄”一样。举例:塞翁失马。

    启发:人生很多苦恼是因为你想不通而造成的,我们看事永远一个标准,但老子告诉我们,如果你能跳出来看,什么事情都是在变化转化的,标准不是固定的,而是相对而言的。那么你的人生将会通透豁达很多。

    皆知善,此不善已:如果天下都说这件事是好的、善的,“不善”就出现了,或者这件事本身就不是善的。(标准是随时变的,学会跳出来看事物的本质)

    老子《道德经》是给领导者讲的,这两句话放到领导者身上的意思是:

    1、在你管理的体系里面,不要推行单一的标准;

    比如:柯达最引以自豪的胶片,时代一变却马上因为这个被淘汰;

    再比如:模范标兵,有的领导就喜欢埋头苦干的员工,若推行出去,将会束缚员工的活力、创造力;

    2、当你把自己形象塑造成什么样的时候,你要慎重,如果大家都说你好的话,这事可能就不好了。有智慧的领导要想想:我的公司文化为什么如此统一?

    当一个领导为了博取名誉和名利而去为自己推行一个标准或者歌颂自己的时候,这种企业文化是有问题的。

    所以这两句话是老子想要告诉领导者,要跳出来看事情,放下自己博得所谓的美誉的欲望,没有所谓的美名,所有都是相对的,时间一变条件一变,你的美名转眼可能成为骂名。领导者要有这样的智慧,才能把自己的位置摆正。

    有无之相生也:“有”和“无”是互相生的,有“无”才有“有”,有“有”才有“无”。(就像“玄”字一样,会变,且是相比较出现的)

    比如,你每天身体都很健康,你能感受到你“有”健康么?但是如果你去医院看看不健康的那些人,你会突然意识到你“有”健康。(从“无”中感受到“有”)

    生活中处处都满是“有变成无,无变成有”的事情,比如我(罗博士)不工作,写书的那段日子,有时间,但是我没有收入;当我书出版了之后,忙起来了,又变成了没有时间陪家人了。

    启发:“无”和“有”之间是来回相互生的,有无是互相比较出现的,不要因为你处在一个状态里而焦虑。我们的生活,要学会在两者之间平衡。

    难易之相成也:“难易”也是相比较出现的,有了“难”才显示出“易”,有了“易”才显示出“难”来。(成:成就)

    启发:当你人生的阶段不同,原来对你来说很难的事情,反而变成很容易的事情了。

    老子反对执一个标准来评价自己的人生,所有都是相对出现的,追求单一标准,都是虚妄的行为。

    长短之相形也:“长短”也是相对出现的。

    高下之相呈也:“高下”是相对出现的。

    音声之相和也:每个事物都是因为其他事物的支撑而存在的,不可能独立存在。(如高下、长短、难易等)

    音:单个的;

    声:几个单个的音组合在一起;

    乐:几个声组合在一起。

    先后之相随,恒也:前面和后面相互跟随,总是“比较存在”的这种状态是永恒的。有比较才有先后,如果把参照物拿掉,就没有标准标签了。

    老子的《道德经》是给管理者讲的,在这里是为了告诉管理者不要追求这些名誉、称赞等名相,因为都是相对存在的,条件一变,什么都变。一追求就会陷入执迷,会让你丧失智慧。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但是却被历代解释得模糊不堪,到底谁对谁错,我们去掉“形名之分”,只要能启发到其他人,就是有意义的。 

    行不言之教:只制定规则,按规则运行,不要指指点点地用言语干预、教化。

    领导者管理时,尽量不要自己跳出来按自己的意思去驱动,而是制定规则,让你的管理系统自己运转。教化百姓不靠言语。

    永远记得《道德经》是效仿“天之道”来制定“圣人之道”。如果我们不清楚“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的这句“圣人之道”是什么意思,就来看看“天之道”是怎么做的,就能明白了。

    (后面这几句是“天之道”)

    万物作而弗始:“道”为万物而运作,它是无名无形的,你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生而弗有:罗博士忘记解释这句了,不过我百度了一下,大概可理解为“生养了一切却不据为己有”,是符合这几句“天之道”的。

    为而弗恃也:“道”为万物去作为,它不恃以为功,(大自然的一切这么好)“道”从来没有邀功,而是隐身于背后。

    成功而弗居也:(居:把自己放在……位置)万物已经很好很繁茂了,但是“道”不居功自傲,不把自己放在主宰的位置。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正因为“道”不居功自傲,放低自己,不放在主宰的位置,隐身于背后,帮助大家去做事,大家反而离不开它。

    所以大家来看,“天之道”的特点做不做?——做,为万物“作、生、为、成功”。

    但是它对自己怎么做的?——“弗始、弗有、弗恃、弗居”。

    也就是“道”对万物“为”,对自己“无为”。

    老子的思想是要效仿“天之道”,奉行“圣人之道”。所以领导者的“无为”是指:一个领导者,不为自己的名誉、地位、钱财刻意作为,要放下自己的欲望,忘掉形名之分。对自己“无为”,但是却要对别人“有为”。

    所以,老子是一个爱老百姓的人,并不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人。

    亲,可以点个小赞再走~木啊~!


    以上正文内容均来自喜马拉雅听上罗大伦博士的“每天聊点《道德经》”,如果我总结的文字有差异或者不到位的地方,那的确是果然童鞋目前的理解有限,还望大家谅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二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xm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