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又有学生交作文上来了。薛老师很感动。
吴国荣,和李盛林一样,也是五年前精锐王多多老师辞职时转给我的。当时他上五年级,是一个小胖墩儿,现在他上初三,是一个大胖墩儿。
当年的他,玩心重,学习不怎么样;现在的他,玩心更重,但学习成绩还不错。没办法,这小子太聪明了。
当年他便是一个人精,从说话到做事都无可挑剔(tī),就是爱玩了一点。但孩子嘛,不爱玩才不正常。当时因为不够专心,成绩起伏不定。他妈妈着急了,觉得补课也不见什么起色,就在五年级一个学期后暂停了他的所有补习课程。可孩子聪明呀,小升初照样考上了一一三重点班!
所以,薛老师不认为一个学生学得好是老师教得好,而是学生够聪明,又肯学习,或者不够聪明,但是肯学习,再或者不肯学习但够聪明。最怕的是既不够聪明又不肯学习。
薛老师现在做的语文,已不是就题讲题,而是让不肯学习的人变得肯学习,想学习,爱学习,主动学习,不管你聪明不聪明!
这不,尽管吴国荣同学还是那么玩心重,但肯把作文一张一张拍成图片,上传给我,让我点评,还肯自己再修改一遍,不就证明了他肯学习了吗?
声明一点,我可没有让他必须交作文哦。再说了,我让他必须交,他不交,我不也没有办法呀。难道我还能咬他不是?
现在初三了,他妈妈觉得考试前还是要再让孩子进步一点,于是又找到了我。谢谢家长的信任,虽然临时抱佛脚对语文学习的影响不大,但薛老师会尽最大的力去改变孩子。
闲话少说,马上进入到点评文章环节。
选择(吴国荣)
【点评】题目是《选择》,薛老师只看到了作文题目,没有看到题目有没有给材料。所以不敢说孩子的作文是不是就是完全切题。但单看这个题目和吴国荣写的作文的关系,起码是没有偏题的。
一个词语型的题目,我们就要研究词性,这是一个动词。那在写作文前就要想几个问题:1.谁选择?2.选择什么?3.怎么选择?4.既然是选择,就应该有可供选择的一个以上的内容。那这些内容是什么?5.不论选择的是什么,你(或者别人)选择的意义是什么?6.这个选择对你(或者我们大家)有什么影响?
通过对上面几个问题的思考,审题立意选材都有了。那接下来就要考虑结构。从应该作文的角度看,高分作文的结构是要有开头(扣题+中心,)有过渡(从开头段到中间部分的衔接)有中间(详细写选择的过程,注意是选择的过程,可以分选择前、选择中和选择后,选择中是重点)再有过渡(材料或故事结尾后到突出深化升华中心前的衔接)再有结尾(总结+感悟+升华)。这样的结构就严谨了。
至于手法方面,语言方面,文采方面,则要到具体文章中看。那我们赶紧来读吴国荣同学的作文吧。请记得,我们的点评是为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你不如他,也不必自卑,向他学习就是了,你比他好,也不用得瑟,他的问题你不一定完全没有,还是要反思并引以为戒的。
1.一个人缓缓地坐在椅子上,抬起他那青筋毕露,瘦骨嶙峋的手,执起笔,一笔一笔的写下了《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然后又一笔一笔地写完了他的人生。他自愿选择了这条路,无怨无悔。
【点评】这个开头段有非常好的地方。作者用了场面描写开头,非常生动而有吸引力。坐、抬、执、写、写、选择这一系列的动词的使用让开头有了细节和场面,一下子就把读者抓住了。而且这个段落中的扣题的“选择”出现,也完成了开头要做的任务。“一个人”、“他”这几个词的出现,我们可以初步确定,作者是要以第三人称来写文章了。
当然,也有不够完美的地方。作者可能是想先不交代文章的主人公是谁,给我们留下一个悬念,但第二句话又憋不住,写出了诗的名字《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于是读者很容易就猜出来主人公是韩愈了。
于是问题也就来了:为什么韩愈的手是青筋毕露,瘦骨嶙峋呢?是想突出他遭受的苦难吗?韩愈写这首诗的时候,应该是被贬不久的事吧?就算再苦难,也不至于这么有效果,就青筋毕露,瘦骨嶙峋了。
再看文句。韩愈写下这首诗,然后又写完了他的人生。这是怎么回事?他写完这首诗后就去世了吗?他不是去潮州后还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吗?怎么就“写完了”自己的人生呢?还有,他是“自愿”选择了这条路吗?他不是被贬的吗?明明是被逼着走的,怎么又是自愿呢?“这条路”是指哪条路?被贬这条路吗?应该是谏迎佛骨这事吧?被贬是选择做这件事的结果才对吧?无怨无悔恐怕也不够好,无悔倒可以,但无怨就不一定了。自己效忠朝廷,不怕死,不怕被贬,但不等于不怨皇帝不明事理。所以文句这方面,建议再去处理一下。
2.当初皇帝要迎佛骨,别人一个个为此庆祝,为此挥霍,为此题诗。你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你的《谏迎佛骨表》的一腔不怕神、不怕鬼的气势却让皇帝以为这是大逆不道,你表忠心,想要帮助国家变得富强,在皇上眼里又变成了抗龙颜,揭龙麟。于是一声喝下,你被贬出京城,永不得再入一步。
【点评】这一段将别人与韩愈形成对比,做得不错。又一次提到了选择,再次扣题,也很好。对韩愈所做的事写得够清楚,也基本属实,这是这一段的优点。
缺点嘛,也不少。一是从开头直接跳入了事件的叙述,缺少过渡。二是写别人为此题诗不够明确,题什么类型的诗?颂诗还是骂诗?如果是骂诗,不就和韩愈一样了吗?三是强调选择的结果多于过程。选择后加一个“了”字,就表明选择完成,可是真正精彩的地方,突出中心的地方,是选择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作者学校的老师在写评语的时候告诉作者要紧扣“选择”。三是有病句:到底是韩愈的一腔气势还是《谏迎佛骨表》的一腔气势?“一腔气势”这个搭配也有点奇怪。气势是表现出来给别人看的,在腔中不叫气势。四是韩愈表忠心是要让国家变得富强恐怕也是想当然了。想让国家变富强说明国家还不富强,但当时大唐是非常富强的,所以这个目的有点说不过去。五是前面的主语是韩愈,但“一声喝下”的主语是皇帝,也有点问题。六是人称发生了改变,第一段是第三人称,这一段变成了第二人称。
3.你悲哀地离开京城,走向了通往潮州的路上。可是祸不单行,在你走后不久,你的妻子和儿子也被赶出京城,惨死在道路旁。你悲痛欲绝,感觉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点评】这一段还是写了选择的结果。因为是不好的结果,也可以叫后果。自己被贬,妻儿惨死,自己痛不欲生,感觉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语句挺优美的。
同样,问题又来了。选择的结果如果在选择前就想到,并且和不选择的结果形成对比,在这种情况下还坚持做出选择,选择的意义和韩愈的人格魅力才更能突显出来。选择完之后这样大篇幅地写结果,只能说明他惨,却不能突显他选择的伟大。还有,韩愈感觉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说得太过了。因为妻儿惨死,他可能会痛苦,可能会迷失一阵子,但后来是振作起来并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的。所以建议改成“一度感觉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4.到了潮州,你才发现潮州的人民思想程度如此之落后,这让以为大唐之下莫不兴盛的你大吃一惊,“同是大唐子民,为何差距如此之大?”你带着疑问,发现了人民的疾苦,比他所承受的疼痛多了不知道多少倍。人们有病不医,只懂得求神拜佛,你作出选择,决定尽自己之能,帮助这些危难中的“大唐子民”。
【点评】这一段写韩愈到潮州后看到百姓痛苦后的吃惊,并又一次做出选择要帮助这些人。“大吃一惊”、“带着疑问”、“尽自己所能”这些词表现了韩愈又做出选择的过程,非常好。
问题也有。一是作者想表达的是当时潮州人民的思想落后,不是程度落后,加上程度后,搭配出现了问题。二是“比他所承受的疼痛”中的“他”是谁?如果是韩愈,则人称不对;如果不是韩愈,则又不知是谁。三是韩愈如果认为大唐之下莫不兴盛,那么他之前的为了让国家变得富强而上表的问题又一次出现了。所以写文章前一定要构思。否则虽然写得很开心,但问题却会越来越多。
5.仅在八月之间,你除迷信、修水患、治鳄鱼、设讲学。当你侄子孙湘来时,你也只是写了八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你当时心中早已决定,你要留在这儿,坚持你的选择。
【点评】这一段写韩愈第二次选择后做的事情,四个并列短语就搞定了,非常棒。引用了诗句,正是突出韩愈做出选择时的高大形象的机会。这令老师眼前一亮。
可是还是有问题。一是韩愈的侄子为什么姓孙?应该是侄孙,叫韩湘吧。二是韩湘什么时候去了潮州?不是韩愈走到蓝关的时遇到韩湘的吗?三是韩愈的诗也是在蓝关写就的。所以此处的史实错误多了一些。四是如能通过想象突出韩愈选择时的心理描写,一定会使中心突出。五是八月之间是指八个月里,还是只是八月的时间里?
6.细数唐朝官吏,潮州不知有多少官员接任,可无一人像韩愈一样做出正确的选择,去修四害。只有像韩一样坚持正确的选择,我们才能升华我们的灵魂。现在,朝阳有了韩江,有了韩庙。看到此景,我不由叹到(道)“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点评】这一段写了韩愈做出选择后坚持的结果。也开始从写韩愈开始写感悟。有了结尾意识。从这段开始应该算是进入到结尾的部分了。
问题仍然有。一是你都细数唐朝官吏了,结果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潮州做过官(接任一词并不准确),那你细数个什么劲儿呀?二是你的题目是《选择》,但你评价韩愈时却说的是他坚持正确的选择,你到底是在写选择,还是在写坚持呢?三是“修四害”应该是“除四害”。四是说我们灵魂升华之前,应先证明韩愈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建议把这句放到段落的最后。五是这首诗怎么是你叹出来的了?六是你写到的韩江韩庙是现在才有的吗?应该是到现在仍在吧?得知韩江韩庙历千年犹在,而其他官员早已随尸朽没,我不禁又一次细吟起“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诗句来,对韩愈的敬仰愈发浓烈了几分。这样的写法是不是更好?供作者参考。
7.历史留给了我们一个佝偻的身影,一步步一步步走向他的选择,淹没在时间的尽头……
【点评】这一段是文章的结尾,本来是要深化主题的,那就要再一次提起选择,并歌颂韩愈,可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做。只提了选择,整篇文章写的是选择后的事,到最后才变成了走向选择,似乎有点晚。最后半句说韩愈淹没在时间的尽头了,这似乎不对吧?刚还在说历史留给我们一个身影呢,怎么又写没了?这到底是在赞颂还是在嘲笑呀?另外,为什么要强调韩愈身影佝偻?就算韩愈是佝偻的(我没有见到过相关资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透过他佝偻的身影看到他巍巍屹立的精神呀?
【总评】这是一篇中上水平的作文。
文章立意高远,选材新颖,以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的背景为材料,来歌颂韩愈的选择,表达了对韩愈的敬佩。有想法有魄力,这也使得作文印象高于一般作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来写(姑且这么认为,因为第二人称最多),亲切直接,便于抒发情感。有细节描写,有场面描写,结构基本完整,虽有病句,也还基本通顺,手法多样,还引用了不少诗句,这都是文章的亮点。
写作建议:注意保持人称一致。卷面要工整,乱涂改不说,居然还有几个段落顺序调整,这在中考作文中出现的话就死定了。写历史人物,可以想象,但要以事实为根据。注意写安排好文章的顺序结构再处理细节。重点要放在选择的过程中,比如写韩愈上谏前的斗争:上了表可能会倒霉,不上表不但不倒霉,说不定还能加官进爵,这样的比较下,做出上表选择,韩愈形象立刻就出来了;再如写韩愈到潮州后的选择:做实事,皇帝也不会原谅自己,不做实事,百姓也不能把自己怎么样,这样的比较下,做还是不做?选择做,韩愈形象再一次高大。所以重点要比较选择后出现的情况,再做出选择。而不是以选择后的遭遇为重点,也不是以选择后的成绩为重点。
吴国荣的文章,其实已非常好了,学校老师给了48分。当然如果肯修改,一定会更好。作文,不是你写了好多篇就会变好,而是你改了好多遍,才会变好。
加油!薛老师愿意看到你的更好的表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