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上等人”的电视新闻里,白衬衫一行,驱车数里来到某山区的贫困户,唠家常、干农活、吃团圆饭,“精确扶贫”。
与此同时,群众们在一座繁华都市的街头,发现了一具尸体。它究竟是如何出现在那里的,来往的人群,无一知晓。
警方调取了街头监控视频,搜索了死者身份信息,竟然一无所获。现场的路人,拍了视频发布到了微博上。几位同在现场的路人称,它是被谋杀的。于是,大部分人都认为它是被谋杀的,并开始猜测杀人凶手的种种动机了。热度持续了三天,第四天,相关消息就再也搜索不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个大龄女明星结婚了,某个烂片上映了,很少有人再提到那起离奇的谋杀案了。确实,对于那个喧闹的街头而言,这一个无名无姓的灵魂,并不值得一提。
但是,自从那具尸体出现之后,社会上似乎出现了许多难以名状的变化——人们集体对于一段记忆诉说不清;人们的表现要么过于保守,要么过于激进;每个人好像都在寻找一个曾经拥有的答案。
满头白发的社会学家、秃顶的心理学家和戴着厚厚镜片的养生学家,开始夸夸其谈,分析人们造成目前状况的种种原因。没有人把整个人群的变化,联想到一具凭空出现在街头的尸体上,因为所有人丢失的那一部分记忆,正与这只有三天热度的谈资有关。
这一谋杀案件,绝不简单。或许早在三十年前,杀人凶手就开始策划这起跨世纪的谋杀。
回溯到那时,如今的这群中年人,虽然他们尚还年轻,但形迹十分可疑。他们骑着二八自行车,往返于车间和学校的路上,在那条路上,他们一致地生出许多关于生活的想法,比如,只生一个孩子,装修单位分的房子。
这样的想法一出,大多数人都实现了。在接下来的生活里,他们又一致地生出许多自认为正确的经验价值观。比如,学习等于分数,读书等于上学,学校等于阶层。他们坚定地、甚于梦想地秉持了三十年,而成为了中年人。
进入新世纪之后,嫌疑人的影子简直随处可见,却令人无懈可击。
这时,涌现出了许多明星。他们受关注的程度,超过了政治、体育;电线杆上、公交车上、矿泉水瓶上,都是他们的笑脸。他们四处捞金,拍电影,只要对着摄像机说1、2、3、4就能挣得盆满钵满。他们不怕被曝光,他们有粉丝。
还有一种被尊称为老师的人,或是书法家,或是教育家。上台演讲、题字如探囊取物,神采飞扬、落落大方;下台便要大红包喝好酒,KTV点公主一个嫌少,两个才是最好;劝他早点休息,他站在宾馆门口把腰一挺:别看我七十年龄大,各项指标都正常!随即露出狡黠一笑……
距离案发最近的这几年,凶手已经露出他们可怕的面目了,只是大家都笑哈哈的、吵吵闹闹的,都很忙,好人忙,坏人也忙。
凶手如入无人之境般,游走在目标的周围。
忽而化身在年龄更长的人群中,为了迎合环境的喧闹,特意提高嗓门,将鞋一脱,大声叫嚷着。叫嚷的内容,有时是关于地铁里一个座位的,有时是关于房租的。假如有人胆敢揭发他们,凶手又会歇斯底里地喊着:道德,道德!便无人能做声了。
忽而化身在高端的写字楼里,穿西装打领带,一副君子模样,每天笑盈盈的,熟稔人情世故。工作能力也许是不差的,混成了总监、项目经理,也只是如此了,却能把人玩得团团转,锅甩得羚羊挂角。
尤其是那群专家们,化身成导师和权威,教导着国家应该如何收税,教导着人民应该吃什么。他们并没有杀人,但许多人听了专家讲座、读了专家的微信文章,就成了凶手。可怕的是,凶手不认为自己是凶手,杀了人,还会说:我可是为了你好啊!
谋杀案过后,专家们又开始发表言论了,他们永远都是值得信赖的,因为他们是专家。
案发至此,杀人凶手的身份已经明朗了,但贯穿于整个案件的疑问,始终没能得到解答——死者究竟是谁?
傍晚的夕阳,深深地沉入地下,没有一丝余晖。死者的尸体已经开始腐烂了。
看来,在世健忘的人们永远不会给与我们真正的答案了。杀人凶手们已经在觊觎下一个目标了。死者生前热爱的世界,将要永远黑暗下去了。
——
别了,九零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