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战争时代军迷古代文化
铁马金戈——第九章 骑兵的兴起(1)

铁马金戈——第九章 骑兵的兴起(1)

作者: 豆浆骑兵 | 来源:发表于2018-07-19 10:49 被阅读149次

    第九章 骑兵的兴起(1)

    不论骑兵到底是何时正式出现在中原战场上的(参见第三章,骑兵的诞生),但是骑兵大规模应用却是在战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时期无疑的。骑兵的兴起,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大体上主要有三个原因: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形态的变化;骑兵军事属性的凸显;战国时期的大变革主旋律中的一曲。

    春秋争霸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战国时期战争形态的变化:

    1.“仁义之师”在战争中的表现:

    “礼乐崩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是持续出现的,先秦诸子百家,观点各异,甚至针锋相对,但是在一个问题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祖先所处的时代,要比现在强;一辈子都在克己复礼的孔子认为,当时的社会其实已经“礼乐崩坏”了;汉朝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开疆拓土,全方位的大一统,然而人们还是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社会道德滑坡严重;大唐之盛世间罕有,然而从唐初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对汉朝雄风的倾慕,对世态炎凉的控诉,呼之欲出;两宋就更不用提了,内忧外患,“人心不古、道德沦丧、风俗败坏”~~~~这种礼乐崩坏的传统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了!元、明、清三朝就更不用提了,一直活在“世风日下”中!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这样在不断地“礼乐崩坏”中发展到今天的!

    前面讲车战时(第二章 战车时代4),已经简单给大家讲了一下车战的战序,卜战、誓师、战祷、致师缺一不可,明明大家是在死生之地,做生死相博,然而一定要按照程序走,堂堂正正地决一死战!这种守礼(呆板)的作战方式在春秋晚期、战国初期时便不复存在了!

    A.体现仁义之至——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省略一些原文~~~)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孟子*卷八*离娄下》)

    小时连环画中的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

    翻译白话大体是:郑国派子濯孺子侵犯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我是必死无疑的了。’问他的驾车人:‘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说:‘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说:‘我能活了!’驾车的说:‘庾公之斯是卫国善于射箭的人;您(反而)说“我能活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跟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正派人,他看中的朋友一定也是正派的。’庾公之斯追到跟前,说:‘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无法拿弓。’庾公之斯说:‘我向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技术反过来伤害您。虽然这么说,可是今天这事,是国君交付的事,我不敢不办。’说完便抽出箭来,在车轮上敲,敲掉箭头,射了四箭之后返身回去了。”

    仁义之师的插画,非常具有讽刺意味,宋襄公,非常仁义,然并~~~~~    

    B.“礼”战的正寝——泓水之战: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占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从而使楚军得以全部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这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师的对手,一阵厮杀后,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只是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身受重伤的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

    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五月,宋襄公伤重而死。

    泓水之战,示意图

    泓水之战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所谓的“礼义之兵”,就是作战方式上“重偏战而贱诈战”,“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它是陈旧的密集大方阵作战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这时,由于武器装备的日趋精良,车阵战法的不断发展,它已开始不适应战争实践的需要,逐渐走向没落。宋襄公无视这一情况的变化,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旧兵法教条,遭致悲惨的失败,实在是不可避免的。这正如《淮南子》所说的那样:“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百度百科 “泓水之战”词条

    典籍中类似于以上这种仁义之战的例子很多,如不能趁人之危,不能连续重创对方这些规则类的;也有诸如晋文公与楚军交战,更是思人之惠,践行诺言,退避三舍这些实战战例的!

    2.“礼乐崩坏”在战场中的表现:

    战国时代的战争与春秋时代的战争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它不再遵循礼法,而是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军事思想随之转变,传统兵种也随之改变。

    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已经由春秋时期的恪守“礼战”,演变为追求奇谋诡计,对胜利的执着!大家原原本本按照贵族化色彩,进行战车集群正面对决的时代,一去不复还了!

    A.奇正相合的军事思想:

    春秋晚期成书的《孙子兵法》便原原本本地将这一时期,处在变革中的军事思想记录了下来。

    《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翻译过来大体是:用兵打仗是一种是千变万化、出其不意之术,需要运用种种方法欺骗敌人。所以,明明能征善战,却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不准备打仗;要攻打近处的目标,却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要攻打远处的目标,相反却伪装作要在近处攻击;敌人贪心就用小利来引诱他上当;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雄厚就要谨慎防备;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其锋芒;敌人容易冲动发怒,就设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对于小心谨慎的敌人,要千方百计骄纵他,使其丧失警惕;敌人安逸就设法骚扰他,搞得他疲劳不堪;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让他分裂。在敌人没有准备时,突然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凡此种种,是军事家用兵取胜的奥妙,只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是无法事先规定刻板传授。

    《孙子兵法》的思维导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B.波谲云诡的战例:

    干时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85年,是鲁庄公讨伐齐国的战争。

    公元前685年,雍林人杀公孙无知,齐僖公之子公子小白和齐国正卿高傒从小相好,一听说雍林人杀了无知,就和秘密召公子小白从莒国回来。另一方面,鲁庄公听说无知被杀,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即位,而派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带钩。公子小白咬舌吐血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六日方抵。这时公子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迎立他为国君,是为齐桓公。

    鲁庄公大怒,为助公子纠争位,于是借护送公子纠回国的名义,陈兵齐鲁边境。齐、鲁两军在干时相遇,齐军大败鲁军。鲁庄公丢弃所乘战车,改乘轻车逃回。其御手秦子及车右梁子持庄公的旗帜,在道旁诱骗齐军时被俘。不久,大夫鲍叔牙率齐军至鲁国,鲍叔牙给鲁庄公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剁成肉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庄公害怕,遂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桓公听从鲍叔牙建议,假装要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委以政事。

    整个干时之战,就是一部波谲云诡地政治斗争的延续,为了让公子纠堂堂正正回国,先暗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演技始终在线,潜逃回国继承王位,转过来便开始收拾鲁国,收拾完政敌了,又通过计策为自己挖来了人才,每一环都是一个计策,哪里还有一点恪守礼战的影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曹刿论战想象图

    长勺(shuo)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齐鲁战争的延续。

    干时之战之后,爆发的长勺(shuo)之战。齐军凭借干时之战的余威,又仗着自己兵强马壮,侵入鲁境。鲁庄公暂时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今莱芜苗山镇)。由于干时战争的胜利,鲍叔牙以下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不堪一击,于是发起声势汹涌的攻击。鲁庄公见齐军攻击鲁军阵地,就要擂鼓下达应战的命令。曹刿劝阻说:齐兵势锐,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愿,胜利没有把握,“宜静以待”,不能出击。 [5] 庄公遂令鲁军固守阵地,只令弓弩手射击,以稳住阵势。齐军没有厮杀到对手,又冲不进鲁军阵地,反而受到鲁军弓弩猛射而无法前进,只得向后撤退。经过稍事休整,鲍叔牙又下令展开第二次攻击,曹刿劝庄公仍然不要出击,继续固守阵地。齐军攻势虽猛,但仍攻不进阵内,士气不免疲惫,再退回到原阵地。 

    曹刿是个牛人!

    齐军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鲍叔牙和齐军将领都认为鲁军怯于应战,决定再次发动进攻。于是齐军声势浩大的第三次进攻,迅即出现于鲁军面前。曹刿看到这次齐军来势虽猛,但势头没有上两次大,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立即向庄公提出反击齐军的建议。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攻击命令,随后鲁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大家小时学过的《曹刿论战》,就是讲述长勺(shuo)之战的)

    从曹刿战前决策、战场指挥和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里,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乃有其必然性。鲁国统治者在战前进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为展开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作战中,鲁庄公又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 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 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

    正式因为在春秋晚期,战国初期,这种战争形态的根本变化,让原本就笨重、复杂、罗嗦的战车与车战逐渐失去了战场地位,恰逢骑兵这个新兴兵种的军事属性,极度契合这种战争形态,于是乎,各国争相发展起了骑兵!

    (骑兵的兴起不是平白无故的!充分了解兴起的原因,才会让读者更充分的了解骑兵的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适时发展的!骑兵终究是一个独立兵种,兴起最大的原因就是战场需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豆浆骑兵,带你领略原汁原味的骑兵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铁马金戈——第九章 骑兵的兴起(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ul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