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500字每天写1000字
钱佳楠小说工作坊第四课:如何让读者心甘情愿听故事?

钱佳楠小说工作坊第四课:如何让读者心甘情愿听故事?

作者: 达文溪 | 来源:发表于2020-12-25 15:36 被阅读0次

1. 作业《新娘》的分析

这周作业的目的是以小说家的眼光读一本小说,你可能会留意一些什么东西。我会让大家留意主题和驱动,主题不说了,驱动是什么呢?驱动就是文本当中重复出现的结构呀、对比呀或者其他重复出现的呈现文学主题的一种手段。所以,你要找到一些多次出现的这样一种文学手段。

以《新娘》为例,作为写作者不仅仅关心意义层面,我们更关心的是这些驱动、这些重复出现的文学手段是如何在小说当中搭建逻辑链的。

我们的写作课尽量不去关注象征,而是这些驱动如何搭建好现实的机理。作为小说写作者,首先要考虑的是给人物穿上拖鞋,而不是去考虑大的象征。你要让他穿上拖鞋,让后让他踩着这个拖鞋一直出现。它会慢慢地在小说中积累意义的,最后读者才读出了意义。它不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它是在小说当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的,跟人物是密不可分的。

大家要对每个人可悲可笑的地方感兴趣,好奇,然后更加好一点的地方是可以嘲笑他可悲可笑的地方。我们可以带着慈悲的眼光去看这些别人身上或者自己身上可悲可笑的地方。

我们不去找它的意思层面的东西,那是中学语文已经教会你的,这是基础。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之外,去看到它的写法,怎么样这个人物的写法是真实的,让你感觉到他的共鸣,这个共鸣不是在于你,而是在于他符合生活的逻辑,符合人物的心理,包括技法。

2.叙事的视角(point of view)

叙事视角是谁在讲故事,他怎么讲,他怎么听见。在之前的作业中,写一个古怪的人,比如写一个人上完厕所咳嗽了一声,又写他下班之后把包放在桌子上,这样写就比较散。这样写一个人有什么意义呢?写他这里也古怪,那里也古怪,接下来是point of telling的问题,是谁在看他?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是谁在观察他,是这个谁让这个小说有了意义。

举个例子,比如还是刚才那个人,我是坐在他办公桌旁边的一个人,他刚进来的时候,我作为一个老员工我可能有责任带带新员工,后来发现这个人实在太古怪了,我实在没有办法教会他什么。如果我是以这样一个视角去说的话,那所有的观察都说明我为什么会放弃教会他,我最后发现他是扶不起的刘阿斗。所以这是那些零碎的片段有了一种整体感。

全知视角也是这样的,虽然全知视角看上去也是东写一下西写一下,但其实不是的。全知视角还是会引向大家去看他古怪的最重点的一面。比如说他是有这种古怪,但他的古怪是有原因的。全知会让这些零碎的片段make sense,让你看到了小说链上一个个的逻辑。

先回到最基础的层面,生活当中每个人看问题是不一样的,作为写作者尽量去发现不同看法中有趣的地方,因为它呈现的是每个人不同的一种个性。

1) 谁在讲故事:人称

* 第一人称:我,我们

第一人称可以分为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这两个是不太一样的。如果是亲历者,我是左右这个事件发生的,比如写一个浪漫爱情故事,我是这个浪漫爱情故事的主角。但见证者是我不左右这段浪漫史,我是玛丽苏的朋友。比如杜拉斯的《情人》,我就是那段浪漫史的亲历者。见证者比如《来不起的盖茨比》,我是一个观察者。它们各有各的好处,如果需要更强烈的情感,事件亲历者可能更好。如果想呈现出对整个事件的思考,可能作为一个旁观者更好。

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我们是可以作为叙事者的。我们用在英文小说中不是很常见的,属于比较实验性质的东西。第一人称复数适合呈现一种集体的声音。比如福克纳《献给艾米丽小姐的玫瑰花》

* 第二人称:你,你们

很少见。为什么呢?因为用第二人称写小说很容易写坏。因为第二人称有一种controlling,掌控感很强,读者不喜欢被掌控。比如朱岳的《原路追踪》。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选择人称的,写的时候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人称写,但是写着写着如果写不下去了,前后矛盾了,有时候可以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人称,换一个讲述故事的人,换一个讲故事的时间点。

*第三人称:他,他们

2)叙事者的知情度高低:

——纯客观叙事者 叙事者所知小于读者所见 (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叙事角度,叙事者像一个摄像机,摄像机是不做任何解释的,比如用的最好的是海明威的《白象式的群山》, the American and the girl with him, 如果是全知,就会写the American and his girlfriend, 让你自己去推断,这是海明威的一种风格,冷冰冰的)

——全知叙事者(上帝视角) 叙事者所知大于人物所知

——限知叙事者  叙事者所知=人物所知 (叙事者跟随着某一个人物,比如《新娘》,一开始是全知视角,后来是跟随着娜佳的眼光,我们所知都是从娜佳的眼中看到的)

3)叙事距离

刚才看到海明威的那个叙事距离很远,其实叙事距离是可以拉近的。比如第三人称内视角,就是叙事者跟随某一个人物的叙事。如果是普通的第三人称叙事是这样的,“他说”“他想”,但是内视角完全可以把“他说”他想“去掉,比如”阿卡摇了摇头,这个loser把他的嘴长大了还在笑,真是白痴,阿卡就走了。”是这样去写的。

有一些提示语,谁谁说,谁谁在想,这是一种普通的第三人称视角。但在对话里就比较难。

3. 叙事者的声音(voice)

“头秃得挺像个样儿”,这里有一个嘲笑的声音在里面,这个声音从一开始就建立好,然后贯穿了整个的小说在里面。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必须在开头就建立好。

《停电时分》是限知视角,第三段有一句“苏库玛心想....."整个故事是跟随苏库玛的,从这开始往上看,其实第一、第二段也是苏库玛的观察。

写小说有时要呈现人物的刻薄、可悲,不用去吝惜你的judgement ,让小说人物去judge是完全可以的。

《巨星收音机》是个典型的全知叙事,它两个人物都有跟随,而且对两个人物都有评价。

哪些因素会影响叙事声音?

1)措辞

比如写一个人生气了。一般的生气就是”他生气了“,然后是”他勃然大怒“,很生气是”他吹胡子瞪眼“。这句诗措辞的不同,措辞甚至可以让你感觉到时代气氛的不同,”他怒发冲冠”。不同职业有不同的措辞,医生说话和老师说话是不一样的。

还有就是褒贬的意思,这是完全影响读者是如何看待人物的。比如形容一个人瘦

“苗条,袅娜,亭亭玉立”,“面黄肌瘦,瘦得像竹竿/筷子,风一吹就倒”

以上这些表达是影响叙事者声音,当出现一个声音时,自己要分清楚这是谁在说话,是全知者还是限知者在说话,这个观察角度很重要。初学者容易把这些东西混用。

2)口吻(例子看PPT)

方言也会影响叙事者声音。

还有口吻的构建,比如苏青的诗:“天上的白云真白呀/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

对诗歌这种形式产生了一种反讽。

构建人物时是不是真的从人物出发,是人物在用的还是你在用的。叙事的声音应该是人物的声音,而不是作者强加给人物的声音。

* 语言训练:

——读诗歌

——试着分析你所喜欢的某个作家的语言(叙事角度、人称、距离、句式、修辞、措辞、停顿.....)

——试着模仿你所喜欢的某个作家的语言

4. 第一人称的自由度

可能更多适用于中长篇,因为短篇在形式上和技巧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口吻掌握好,是可以加大写作的容量。

——如果你的叙事者声音足够有趣,吸引人,你可以打破小说里的一切规矩,说到哪里是哪里。(叙事声音来驱动的,和那种场景驱动的是不一样的)

场景驱动的小说,比如十九世纪的那些很经典的长篇,比如《包法利夫人》,第三人称,全知,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一个个场景写下去的。

既有叙事者声音又有场景驱动的,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它是在两者中间,它有一个叙事者”我“,但声音不露骨,没有很强的介入这个故事的发生,让你看到的还是这个故事的相当于原貌一样。VOICE只是做了一个领路人,它没有把这个故事搅得乱七八糟。

但是你看《停电时分》,它就有很强的叙事者声音在那里,叙事者不仅仅是领路人,他指到哪里就是哪里,它当中要改变路线你就跟着改变路线了。

但叙事者声音驱动的小说不是人人都能写的,它在于这个叙事者的声音必须足够的有趣,吸引人,如果可以做到这点,它可以打破小说里一切的规矩,说到哪里就是哪里,因为读者愿意听他。这是我说的大前提。

1)打破时空设置和叙事顺序

比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要足够有趣,读者才愿意跟着你读下去。

2)内容上可以评头论足,不受拘束。

读者不喜欢说教,但如果第一人称足够有趣,你甚至可以对很多事情大发议论,然后读者是可以接受的。比如杜拉斯的《情人》。看起来对女人的评头论足,但是这个评头论足是与小说有关系的,小说的关键词是”欲望“,所以”我“在这里是不惧怕激活欲望的。这个声音有意思,然后她讲的东西也有意思,接下来她的评头论足和穿越时空都是可以接受的。

3) 构建虚构的真实性

以余华的《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为例,假设,这是作家余华手头握有的材料,你需要做些什么让它变成故事?

“有一天,有个人死了,可村里人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素材)

我假想余华可能一开始只有这样的一个材料,他对这个材料感兴趣。他怎样把它变成一个符合逻辑的短篇?比如是不是村里人对这个事比较冷漠,不要为此激动,回到小说现实当中去搭建这个故事,去搭建这个人物。他可能是这么去说的,每个人都有哦名字嘛,可能他为了让这个人物可信,他做了这样几件事情,第一这个人是个傻子,他从来不叫自己名字的;第二他原来是有名字的,但慢慢失去了他的名字。这个故事就变成这个傻子怎么会慢慢失去他的名字的。这个就比村里人不知道他的名字更真实。

让这个事件/人物可信:傻子、他有名字、他失去了名字

到这里叙事者第一人称的优势还没有出来,接下来就出来了。为了让这个故事可信,他把这个傻子就是第一人称“我”去构建,一下子就把人物和读者的距离拉近了,所以就更相信它是存在的。要把它写真实,还有”我“的语言,口吻还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个叙事者是傻子,所以语言很好,”我妈是踩着棺材生得我,还有一只脚踩在哪里我就不知道了,程先生没有说......"

4)实现第一人称

*坦诚(叙事者声音接近作者声音,直接和读者对话)

*过渡自然:要把故事很自然的讲下去,可以用大白话

*仍然要有情节:要讲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在里面

* 建立多层次的主题

*实验性(第一人称欣赏):多去关注一些实验性的作品

比如冯内古特《冠军早餐》,

去观察一下微观层面,这个声音是怎么建立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钱佳楠小说工作坊第四课:如何让读者心甘情愿听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ay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