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离娄上
1、尊重规矩
孟子说凡事都要依照规矩,实行仁政也是如此。不单单要有仁义的理念,还要遵循先王留下的典章制度来管理国家。
孟子此处和孔子一直把千代圣王(成汤、文王、武王)的制度当作万能的治国之方,此时,生产关系已然不同,贵族阶级趋向消亡而且分封制也是朝不保夕,在此环境条件下,所谓的“先代圣王之道”到底是否有效也只是未知之数。
况且,一味地尊古,而不别出心裁,另出机杼,找出一条真正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方式未免有些顽固,倘若真的复古,那么,后人又有何建树可言。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2、天下得失,仁与不仁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得天下是因为仁政,失去天下是因为不仁,所以国家兴亡的道理都是这样。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反求诸己
孟子说,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那就检讨自己是否够仁爱;管理别人,却管不好,检讨自己是否够明智;对别人有礼,别人不回应,那就反过来检讨自己是否够恭敬。凡是有行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4、作孽自侮,罪责难逃
孟子说到不仁的人不要和他讨论问题,他们面临危险而不自知,大祸临头还以为能得利,能把导致亡国败家的事情当做快乐来做。不仁否认人如果明白道理,怎么还能导致亡国败家呢?
一个人必定是先有招致侮辱的行为,人家才来侮辱他;一个家必然是先有招致毁败的因素,人家才来毁败它,一个国必然也是先有招致讨伐的原因,别人才来讨伐它。
这就是说,自己造的罪孽,陶冶逃不掉。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5、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说,暴君桀纣失去天下,就是因为失去了民心。所以要得天下,只要得天下民心即可,得民心是有方法的,平民百姓喜欢的,就尽量给予;他们讨厌的,就尽量远离,这样民心尽归。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于尔也。
6、自暴自弃,呜呼哀哉
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谈论;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出话来破坏礼义,这便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以为不能安居于仁,这便叫做自己抛弃自己,这种人真是可怜。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7、诚身有道
孟子说到,处于下级地位而不能得到上级信任的是无法治理好百姓的。想得到上级的信任,要先得到朋友的信任。怎样得到朋友的信任呢?要诚心实意,孝敬双亲。
居下位而不获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8、善恶存乎于双目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就去观察他的眼睛,眼睛里面掩饰不了他的内心的邪恶或正直。
心中正直,眼睛就清明;心中不正,眼睛就浑浊。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9、恭俭有行
孟子说,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那些侮辱、掠夺别人的诸侯们,为空别人不顺从他,怎么可能做得到恭俭。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10、救天下以道
有人问孟子,男女有别,所以不能有亲手接触的行为,对否?
孟子说,是的。但是孟子同时说道,这种礼节应该懂得变通,比如嫂嫂掉进水里,不去救他就是禽兽的行为,可是天下如今都处在一片混乱之中,拯救天下不能靠自己,而只能靠圣人之道。
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天下溺,援之以道。
11、毁誉参半
孟子曾说过,有料想不到的赞誉,也有求全责备的非议。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2、好为人师
孟子说,仁德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嗯,那个,老孟你自己不也是如此吗?大写的尴尬!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3、无后为大不孝
孟子说过,不孝顺的事情有三种,其中没有子孙后代是最严重的。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了,就是因为担心没有子孙,因此君子认为他没有禀告也同禀告过了一样。
嗯,孟子真能诡辩啊,首先,是否有后是一个自然人的权利而非义务,与道德强行挂钩本就是扯淡。再者,舜的确没有禀告父母,就因为他以为无后为大,所以就等同禀告过了,这都是什么脑残逻辑。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14、礼乐之于仁义
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双亲;义的实质,就是服从兄长;智的实质理解此二者的道理;礼的实质就是对这二者加以调节和修饰;乐的实质在于高兴地做到这二者,于是快乐就会产生。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手舞足蹈)
卷八·离娄下
1、为政者,重其根本
子产治理郑国的时候,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帮助别人渡过河流。
孟子听后,说到子产不懂得政治啊。他若是修桥铺路,不出两个月,人人都能顺利地渡河,这就从根本解决了问题。
2、所为所不为
孟子说道,一个人要先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3、赤子之心
孟子说到,有德行的人都不会丧失婴儿般的天真纯朴的心。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自得而至
孟子说,君子按照正确的方法得道高深的早已,就是要求他自觉地有所得。这样就会牢固掌握它,然后心志坚定,积蓄深了,就能左右取之不尽。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资之深,则取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5、可与不可
孟子说,可以获取,可以不获取,取了就会伤害廉洁;可以给,可以不给,给了就伤害了恩惠;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了就伤害了勇敢。
可以取,可以不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不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
6、为仁行礼
孟子说到,君子与常人不同,是因为他们常把仁礼的理念放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会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一直尊敬他。
即便有人一直粗暴野蛮的对待自己,自己也会先考虑自己的仁礼是否做的到位,如果那人还是如此,肯定就是个狂人。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7、不孝有五
孟子说到,一般所谓的不孝有五种:其一,懒惰不赡养父母。其二,赌博好酒不赡养父母。其三,爱财,偏爱妻子儿女,不管父母。其四,放纵自己不管父母。其五,好勇斗狠,危及父母。
孟子之前说到,不孝有三,现在说到有五,嗯,我也糊涂了,反正按照多的来了。
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