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深圳超级文和友开业,场面异常火爆,排号已经排了超60000号。
文和友”品牌诞生于2011年,在路边摆摊9个月卖炸串后,创始人文宾在湖南长沙开出第一家门店,取名为“文和友老长沙油炸社”
群体认同的符号
同属年轻人品牌的喜茶、奈雪的茶,往常开业也是吸引很多的人排队。
社会上很多人对油炸、奶茶的健康性存疑,我也问过一些年轻人,为什么明知不利健康还要喝呢?
回答说:“因为周边人都在喝,我不喝就显得另类。”
这就是一个群体的行为符号,一个群体要有共同的爱好、行为,否则你就很难融入这个圈子。很多人喝奶茶,一部分原因是要一种认同感,要群体的认同,要融入圈层中。
从商家来说,品牌是一个符号,更主要的是,品牌是一个阶层在情感上、身份上都高度认可的符号,因而,商家品牌建造的也是符合阶层、圈层的符号。
对消费者来说,这个符号成为了群体识别的符号,这个符号也成为了一种认同、一种情感、一种价值观。
就如同,买LV的群体,买的更多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背后的符号价值。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群体,划分的人有了,就有了群体。”
表面上大家看似是一起的,但要建立认同,必须找出某个相似点,划分出一个群体,然后建立群体内部的自豪感、认同感。毕竟,通过相似来暗示:我们拥有共同基因,我们是一伙的,为了让我们的共同基因延续下去,来支持我吧!
商家的做法是:划分完群体,必须找到共同的外部敌人,或者体现一种叛逆性,给这个群体施加一定的外部压力,才能让这个群体内部凝聚,并且真正支持你。因为一定外部压力,可以强化对群体本身的感知。
比如,喝奶茶、吃烧烤就是自我选择的自由,是不同于父辈,甚至是反叛父辈们的一种道具,通过反叛的对立,表达自我成熟、自我选择。
进化论还有另一种解释,为表示自己的健康,年轻群体会通过不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健康,比如,年轻人过量酗酒、吃烧烤等,这些过量、不健康的行业,反而能印证自己的健康,消耗自己过剩的能量的一种方式。
这是不是一种盲从呢?
各自为界的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更加顺畅和有效。
简言之,“信息茧房”就是“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
2020年B站的新年晚会火爆极了,中、西方音乐合璧的晚会,年轻人都嗨了,觉得有人懂他们,“我们要的就是这种音乐”。然后,可能身为60后、70后,可能80后都闻所未闻,压根就不知道有这晚会,和有这一回事。
一边火热狂热,一边压根不知道,更谈不上理解。
互联网表面看是开放的,但它是把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成为群体,把不同的人相隔离,不同群体的人互相不理解、不沟通,不同群体的人在自己的部落中自嗨,在自己的边界里陶醉。
一个群体只接触本群体相同的信息,会形成信息茧房,忽略其它群体的信息,变得更加顽固。
这是不是另一种坐井观天呢?
一切都是操控
人工智能时代,越来越被算法、程序操控。
商业时代,消费主义通过购物体验等也在操控人们的消费行为。
笔者曾在《现代三大毒药:消费主义、成功学与性自由(自控力)解读五》一文中讲到:现代社会有三大毒药。
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以性爱为药效,不断释放暧昧与激情的烟幕弹,纵欲成瘾;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消费时代,商家必须制造出更多的消费体验,让人永远产生不竭的消费动力。正如,金钱永不眠。商品的流动也是一条江河生生不息的流淌,不断冲破人们的相像、冲刷人们的神经、躁动着人们的欲望。
对商家来说,只不过又通过产品生生造出一种商业模式,成为利润的源泉。
对社会来说,不过是过剩经济消耗的一种方式。
让我们沉醉于物欲的感官体验,是不是又是一种操控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