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有过犹豫,有过挣扎,最终却还是恐惧和怯懦占了上风。她选择了逃离,就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摧毁了一个小女孩的希望。
小女孩名叫丰梅,曾亲切地称她为“阿姨”,还给她寄来自己的手绘画,画出了小丰梅想象中“阿姨”的样子。
小丰梅最初每周都给她写信,横撇竖捺的方块字。字迹略显幼稚,却规矩整齐,一笔一划都那么用力,可以看出她的认真和仔细。
她工作不忙的时候,也会认真用心地给丰梅回信,体贴入微地关心小女孩的生活,鼓励小丰梅好好学习。
她们开始通信那年,小丰梅刚刚升入小学五年级。
那是2001年的夏季,她记忆犹新。那时物价也不高,房价也不高,她每月工资千元左右。
她们当地的资助机构发起了“一对一”资助山区贫困学生的活动。她联系了资助机构,决定匿名资助一名贫困学生。
虽然,她本身也不是手头宽裕之人,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比起当地偏远山区的生活水平,她的经济条件还是令人羡煞的。
资助一名贫困山区学生,每学期只需要300元。她稍微控制一下自己的购买欲,这钱就省出来了。
只是,她不敢许诺长期资助,毕竟她不是大款,也无法保证自己未来会不会有入不敷出的那一天。
她如实地向资助机构表明了自己的状况和想法,现阶段只能承诺资助其高中毕业。如果到时自身的经济条件允许,她会继续资助其到大学毕业。
资助机构自然无异议。在那个年月,能伸出援手资助贫困学生的爱心人士,在当地本来就不多见,更何况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
在资助机构工作人员的交口称誉中,她在资助名单中选中了丰梅。
小丰梅与身有残疾的爸爸,生活在当地最偏远的山区农村。丰梅的妈妈因为贫血,在生下女儿的当天,就撒手人寰了。
丰梅的爸爸腿有残疾,只能打打零工,干不了重体力活,常年依靠着亲戚和街坊四邻周济度日。
渐渐的,父女俩的温饱都成了问题,小丰梅即将濒临失学的困境。
她拒绝了资助机构要通报表扬的建议,执意坚持匿名资助,只留下了个人信箱号码。
在那个年代,还流行使用个人信箱。写信无需注明收信人姓名,只要写明个人信箱号码,信箱主人就可以收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