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453520/93bb37c4c8b39d58.jpg)
01
6月,考试月,本该是充满严肃紧张的学习氛围的,但恰恰相反,我反倒越临近考试越无心复习,既没有学习的干劲,没课的时候也只想了解除学习外的杂事,心态简直不要太放松了。
其实我知道,该死的佛系心态又出来作祟了,懒癌又发作了。
只能挣扎,挣扎着起来学习。
毕竟,成绩真的很重要。
从大一到现在,无论是师兄,师姐,辅导员,还是专业老师,一直灌输给我的一个观念就是:作为一个师范生,绩点成绩很重要。
一开始我不以为意,认为大学就应该干点其他比学习好玩的事,于是将很多时间放在了社团,游戏,看剧等上。
果然不作死就不会死,第一个学期的绩点成绩出来的时候,周围的同学满脸都写着高兴,只有我,觉得脸贼疼。
于是乐观的我决定寒假后的新学期,一定,一定要好好学习。
但是,多么希望没有但是,有一句话做“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果然,新学期还是没能躲过混吃等死式的劫数,在学习三分钟热度,生活三个钟颓废中低分飘过。
现在说起来,都是泪啊。
02
说到成绩,我就想起每学期年级大会中屹立不倒的一个环节:成绩排名。
成绩排名,其实就是放在台面上的一种成绩比较。放眼身边,“比较”更多是暗戳戳发生的,无论是经济,人脉,外貌,甚至于谈恋爱,都存在着比较的影子。毕竟人的好胜心总是体现在方方面面。
而比较之后产生的心里落差,总会放大我们的焦虑。焦虑,我将之定义为失眠患者的失眠药。
其实,我觉得不要轻易同别人进行比较,特别是当自己不了解别人时。
因为如果没有亲自深入了解一个人,那么对这个人的印象很多都是建立在错觉上的:自身理解产生的主观错觉,他人舆论带来的客观错觉,这个人有意造成的错觉等。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能看到的别人的样子只是别人希望我看到的样子,我以为的事不一定是我以为的事。而建立在错觉上的比较,并没有没什么意义。
就算要比较,那么对象也不应该是别人,衡量的标尺应该是自己心中规划的目标。
与目标比较带来的“落差”,会变成一种动力,推动自己去进步,而不是原地打转式地焦虑。
这么一想,是时候制定一个目标了。
03
经常会莫名萌生出很多奇奇怪怪的idea,比如听歌学习的时候,比如吃饭或者谈话的时候,比如中午看《瑞克和莫蒂》的时候……只要我的脑子一放空,就会涌出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或是一个故事情节,一个计划,或是一段对话,一段旋律……总之乱七八糟,涉及广泛。
当弹出一些比较有趣的想法时,我就会选择把它们记录下来,一来是想用文字将这些碎片化的光点拼凑起来,二来毕竟鱼的记忆只有7秒。
其实很多想法和灵感都是产生于一瞬间的,它们就像突然闪现的记忆碎片,不断在掉落。如果没有立即执行去使其完整,时效性一过,它们很快便会消散的无影无踪。
记录,也算是为它们的曾经存在留下痕迹。
04
对于一些美好的事物,遗忘总是显得简单。
然后我又突然想到,对于痛苦的回忆,人反而显得执着。总是要选择在痛苦的边缘试探徘徊,非要等到陷进痛苦的涡流才会幡然醒悟,但这时也已经为时已晚了。
其实我可以理解。
快乐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喝一杯草莓味酸奶,化一个美美的妆容,和朋友开一个不经意的小玩笑……很多,都可以让我们嘴角上扬,眼角下弯,享受到多巴胺作用下的快感。
但是痛苦,痛苦可以是放声大笑,可以是不露声色,也可以是默默流泪。不同的是,笑更多是一种保护色,沉默变成了失去知觉的感觉,哭泣成为了最好最快的发泄方式。
痛苦,让所有的情绪都失去了饱和度。痛苦,是灰色的深刻。
05
希望能在这里一直思考下去。
day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