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原诗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愿留就君住,从令至岁寒。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63】
东方有一位贤士,破衣旧衫也时常不能周全。
一个月才吃上九顿饭,十年来始终戴着那一顶破冠。
辛劳困苦无人能比,他却面容开朗心地坦然。
我想去看看这位人物,清晨出发过河又过关。
青松夹着路边生长,白云住宿在屋檐的顶端。
他知道我特地前来的用意,取出琴来为我奏弹:
先弹一曲惊飞的别鹤,再弹一曲翱翔的孤弯。
我很愿意留下来与你同住,从今以往直到万木凋落,地冻天寒。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70】
东方有位隐居士,身上衣服常破烂。一月才吃九顿饭,十年总戴一顶冠。
辛勤劳苦无人比,和悦面容乐贫寒。我欲前行访问他,清晨出户越河关。
青松生长路两边,缭绕白云在檐间。知我特地前来意,取琴为我来轻弹。
先弹凄怨别鹤操,又奏高洁曲孤弯。我愿长留伴君住,从今直到岁暮寒。
❂解释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70】
这首诗托言东方隐士,实则是诗人自咏,借以表示自己平生固穷守节的意志。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159】
这首诗同第二首(辞家夙严驾)相似,诗人设言以自寓更为明显。诗人托言古代东方隐士,借以表示自己平生困穷守节的意志是坚贞不移的。所以有人说这首诗“此渊明自咏也”。诗人归隐以来,特别是后期,生活困顿异常,因此,陶渊明常用诗篇来激励自己的固穷之志。他要处于忧患而无悔地坚持下去,直至经得起“岁寒”的考验。
全诗分两部分。前部分八句写东方隐士,“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是其主要特征,异于世俗之人的形瘁身劳之志,突出隐土之所以高洁的地方。后部分八句设着追随此人。青松白云,稳者之所,以喻隐者高洁品格。而用别鹤孤鸾,聊寓本怀,困而弥坚,忠贞不渝。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159】
这首诗系诗人自咏之词,东方之士乃渊明自况。
【张彦《陶诗今说》,p147】
诗人陶公在本诗内自始至终赞赏的这位“东方士”是谁呢?应该是孔子的门徒子思。古籍记:子思在卫国的时候,家贫,三十天只能吃上九顿饭,因此常饥。诗人赞叹这样的人,乃至欣赏并最后提出愿与之同住,对吗?从表面看,不对,我们不要饥饿;从深层次看,从一个人的精神实质上看,也真的不无道理。人,不是生活在“八抬大轿”里,被人抬着优哉游哉地往前走,而是用脚踏着地面往前走。这样,天灾人祸坎坷路,山拦河挡荆棘多,谁都难免;顺风船不会开一辈子。何况,诗人陶公意指非此,诗人意在赞隐士、咏高士“固穷”守清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风云下,诗人陶公的选择是对的。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184】
说明:本首写托言拜访东方高士,表示自己要安贫守贱,坚守晚节。前六句写东方高士的清贫生活及容貌;接下八句写走访这位高士的经过;最后两句是借东方高士之口,表达自己坚守晚节之意。
辑评: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东晋祚移而举世无复为东之人矣,特言“东方有一士”,系其人于东也,鸾孤鹤别,岂复有耦哉。嗟夫!真能为晋忠臣者,渊明一身而已,自喻自负。
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此公自拟其平生固穷守节之意,而托言欲观其人,愿留就在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