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82)《拟古九首》(其六)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82)《拟古九首》(其六)

作者: 书山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19-03-09 16:36 被阅读2次

文/书山花开

❂原诗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65】

郁郁苍苍生长在谷中的大树,无论寒冬盛夏颜色永远如此。

年年都经历霜雪的侵袭,谁说它不知道变化的四时?

因为厌恶听到世俗的言语,为结交朋友去到临淄;

稷门下多的是口若悬河的谈士,拜访他们本想解决我的怀疑。

整装待发定下了动身的日子,也已和家中人郑重告辞。

走着走着将出门却又停下,转来坐定陷入沉思。

不是抱怨道路漫长,却担心别人有意相欺。

万一和他们意见不合,将长久受到世人笑嗤。

这心思无法一一陈说,为答复你,写成这一首小诗。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72】

葱郁苍青山谷树,冬天夏日常如此。年年经历霜和雪,更变四时岂不知?

已厌听闻世上语,交结新友去临淄。齐国稷下多谈士,指望他们解我疑。

备好行装已数日,且同家属告别离。欲行又止心犹豫,还坐重新再三思。

不怕此行道路远,担心谈士会相欺。万一相互不合意,永远为人所笑嗤。

心内之情难尽诉,为君写下这歌诗。

❂解释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71】

这首诗以谷中青松自喻,表现坚贞不渝的意志。尽管诗中流露出犹豫彷徨的矛盾复杂心理,但仍决意不为流言所惑,不受世俗之欺,所以写诗以明志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161】

本首诗以谷中青松自喻,刻画了诗人自己坚强不移的意志,不为霜雪所凋谢,不为清淡所眩惑的形象

全诗前四句以谷中树起兴,霜雪难欺,品格自高;借抒己意,矫然自立。接着四句写诗人厌闻世俗之言,扣问稷下士以决已疑,再接四句言装束已出,还坐复叹,行止颠倒,愁况难言,思想矛盾一时难决。后六句点明畏人相欺、相笑,耻于雷同,不欲轻蹈。决定写诗以明志,不再作稷下之游。整首诗诗意壮烈,词极凄惋,但波澜起伏,心绪万端,被人誉为“千古绝调”,以见前人评价之高。在《拟古》中当推为上乘。

【张彦《陶诗今说》,p148】

本诗是借古(临淄,稷下)含蓄地写出当年诗人陶公经历的一件事:有一年,佛教徒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召集高僧暨名儒刘遗民、周续之、宗炳等123人建立白莲社,同修净业,以书邀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去。”诗人纵然儒、道、佛三家影响俱有,但其主流还是儒家。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尽管有些是糟粕,但主要的还是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人造太阳”!(笔者的造词)今天的中国社会之所以问题多多、矛盾丛生,跟长期丢弃儒家精华有一定关系。今天,国内复兴儒学,国际上也纷纷倡导儒学、成立孔子学院等,十分可敬可喜!中华崛起,不能没有儒学。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185】

说明:本首是作者关于结社交友问题给某君作的一首诗。陶渊明一生没有参加过任何有形式的结社。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四一三年),慧远在庐山结白莲社,也曾邀请陶渊明参加。陶渊明说,如能饮酒我就参加。慧远答应了,他却紧蹙双眉而去。这首诗可能就是写给慧远和尚的。他托言要到临淄去结友,而且也整装待发,但考虑到种种原因没有去成。这其实是一种婉转说法,表明自己不愿参加任何有组织的结社交友活动。

辑评: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卷四:前四句兴而比,此言吾有定见,而不为谈者所眩,似谓白莲社中人也。

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四:稷下之士,乃趋炎热,不耐霜雪者也。此诗想为终南、北山人作。

孙人龙繁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二:四语兴起,人品已见。此下写出见霜雪不移意,波澜起伏,心绪万端。汤东润谓上言已有定见,斯不为谈者所眩,似指白莲社中人。恐未的。

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四:交情之薄,古今同叹。然趋炎之辈,究不若耐霜雪者之为可久也。“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非阅世深者,安得此语?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81)《拟古九首》(其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82)《拟古九首》(其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xe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