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年的脚步近了。
年画宛如过年的新衣,轻轻一贴,新年就像换上新装的仙子,一身喜庆、浅笑盈盈,翩翩飘入家家门庭,深情款款登堂入室、欣欣然落座入住了——
兜里装满鞭炮满街跑的孩童,看到谁家贴起了年画,必蹦蹦跳跳跑回来,嚷嚷着让自家也赶紧贴。
禁不住小儿无赖纠缠,长辈嗔笑着拿出卷在一起的年画,小心翼翼地伸开了。再拿起切西瓜用的长刀,“嚓嚓嚓”将连在一起的对联和门神、门画轻轻割成两半。
钟馗张天师豹头环眼面目狰狞、神鬼避之;秦琼敬德手持鞭锏、肩挑日月、怒目生威;张飞关羽刀枪伫立、面露威仪、神功盖世;岳飞岳云金戈铁马、雄姿英发、忠勇无双。
还有赵云、马超,何元庆、陆文龙等守门门神一定要提前选一副贴于堂屋门上,以驱鬼避邪、祈福求安。
小时候最常贴的是秦叔宝和尉迟恭,年三十晚上坐福时,奶奶眯着眼给我们讲这两个门神的故事:
“传说啊,唐太宗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杀人太多了,天天做恶梦,整夜都睡不好觉,时间长了就生病了。
“有一天夜里,李世民正睡的香,听见门外鬼叫声,叫一会儿停一会儿,李世民吓得浑身发抖,一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秦琼和敬德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站在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恶鬼来叫了。后来,李世民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画下来贴在门上,他们就成了门神了。”
《西游记》里面也有这个情节的描述:“头戴金盔光烁烁,身披铠甲龙鳞,护心宝镜幌祥云,狮蛮收紧扣,绣带彩霞新,这一个凤眼朝天星斗怕,那一个环睛映电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杰旧勋臣,只落得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
关羽和张飞则源于《三国演义》第一回:不过由于刘备不会武功,所以门神没有他的份,倒是关羽和张飞成了门神。
乡情拾忆|过大年,贴年画贴过武将门神,自然还要贴喜庆年画了。
东屋西屋贴上赐福天官、招财童子、仙桃寿星、踩鱼童子这样的吉祥画。
大门就贴上了大大的烫金“福”字,正贴安稳吉祥,倒贴福到如意,也有祈求时来运转之意。
最后就是贴“倒酉”了。
“明明几个字,为什么叫倒酉呢?”我一脸疑惑问父亲。
父亲笑着回答:“黄金到,福气有!酉就是金,所谓金鸡不就是财富吗?”
“幸福年年降,好事天天有。”
仔细品味才发现,“酉”谐音“有”,“倒酉”,也许就是“到了就有了”。
所以,满院春光、六畜兴旺、清水长流、五谷丰登、金银满箱、树木兴旺、人车保平安、日行千里路;夜走八百程、出门见喜……
人们希望这些吉祥的祝福“送到就拥有”,且既不是门画也不是对联,在我们北方就叫“倒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然,新年年画还有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联。经常见到的对联有:
“开门迎春春满院;抬头见喜喜事多。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 春临大地百花艳 ;节至人间万象新。”……
新年一门的喜庆全靠对联装扮,大红纸书上黑亮的毛笔字,泼墨挥春、笔走游龙,方寸之间墨香四溢、喜气盈门。
小时候我们一个大家族的对联都是我四爷写的,我四爷是我家里最有文化的人,写得一手好字,四奶奶的父亲是个秀才,所以四奶奶拿起毛笔也不含糊,很多时候帮着四爷写。
上六年级那年,四爷太忙没顾上给我们写,父亲就非让我拿毛笔写,颤巍巍写出来贴在门上了,父亲看着很顺眼,四爷看见不愿意了:我六岁都比你六年级写得好,还是得好好学啊!羞得我终身难忘,提笔写出让人夸赞的对联,成了我埋在心里都目标。
乡情拾忆|过大年,贴年画贴对联可是有讲究,古人的书写习惯是从右往左,所以右边要贴上上联。
哪个是上联呢?
所谓“仄起平收”,对联最后一个字为仄的,就是上联。“仄”,汉语拼音三声四声也!
同理,最后一个字为平的,就是下联。“平”,一声二声也!
当然,还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
自从对联于三国出现后,就因其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成了汉语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所有华人和使用汉语的地方广为流传,被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传承至今。
年年春节,家家户户大门贴上的崭新的春联,以厚重的笔墨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望。期望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
如今,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丰衣足食,有了防盗门和铁将军把守的大门,对驱魔辟邪的要求越来越淡化,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喜庆祥和、财源滚滚,门画春联也从武将门神和祈福迎春向祈求吉祥和财源广进转变。
家家门上少了英武之气,多了温软祥和。对联也不再需要手写,到街上一买就是全套,还是金光闪闪,或者银行、保险公司、甚至很多企业单位争相赠送,一个防盗门的小家怎么也贴不完。
可我总是怀念老家,怀念那一个个需要贴对联、贴门画的古老的屋门,怀念四爷一副一副写对联的样子;怀念那些怒目圆睁、驱鬼避邪的门画给的安全感;怀念奶奶讲的关于门画的故事……
贴上年画、贴上春联,年真的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