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理論中的書法鑒賞趣味,非常重視“書品”和“人品”之間的關係。認為:“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清·劉熙載《藝概·書概》)。並認為先人品後書品,“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明·項穆《書法雅言》)。
蘇東坡曾經總結說:“古之論書者兼論其生平,苟非其人,雖工不貴也”(《書唐氏六家書後》)。
黄庭坚《松风阁》在書法作品鑒賞中,經典批評家一般以書法家“賢”(指品德高尚)為貴。清朝評論家朱和羹在《臨池心解》說:“書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宋朝大書法家黃庭堅在《論書》中說:“只有胸中有道義”的書法家的作品才可貴。所以,自古以來凡是品德高尚的書法家,都受到理論家推崇。例如讚美為國捐軀的顏真卿“斯人忠義,出於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宋·歐陽修《集古錄》)。讚揚才情蓋世的蘇東坡“文章節氣,事事皆為一流。餘事作書,便有俯視一切之概,動于天然而不自知”(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元朝的書法理論家郝經甚至認為:人品“忠正高古”的書法家,縱然有些技法不甚講究的作品,也會顯得不同凡響,值得後人師法(《陵川集》)。
與“以賢為貴”相反,歷代理論家對於品行不良的書法家,大都採取貶斥的態度,雖有佳作,不足為貴。“苟其人品凡下,頗僻,側媚,縱其書工,其心中蘊蓄者,亦不能掩,有諸內者,必形諸外也”(郝經《陵川集》)。趙孟頫身為宋朝宗室,宋亡後卻變節入仕元朝,雖然他自己認為“重嗟出處寸心違”,是身不由己,但還是被批評家譏為“奴書”(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趙的書法作品還被批缺乏“大志不奪之氣”(項穆《書法雅言》)。又據說宋四家中的“蔡”原應為蔡京,藝術成就本來頗高,但為奸臣惡名所累,後人竟然以另一名姓蔡的書法家――蔡襄代之(蕭燕翼《書法史話》)。經典理論家對那些雖無惡劣品行,但學識粗陋、姿媚俗態的書法家,也一律採取貶抑的態度,視為人品欠佳之類,認為其作品不足重視。
苏轼《黄州寒食诗》經典書法理論家認為人品與書品有必然的聯繫,人品決定書品。王羲之說:“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書論》)。唐代柳公權說:“心正則筆正”。項穆又說“人正則書正”(《書法雅言》)。由明入清的重要書法理論家兼大書法家傅山更是明確主張:“作字先作人,人奇字亦古”(《作字示兒孫》)。古人提倡學習書法的人胸中要具有正義感,要擺脫俗氣,不要去理會世俗偏好。直到庸俗的人不喜愛自己,那書法就真正有長進了。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