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已经被成为教育家而且排名非常靠前的大师级人物,每次讲学都能收到一批粉丝,每本书都能畅销,自然也是媒体的宠儿,可是我们这里的许多老师对他并不感冒。原因是他来此讲学时上了一堂公开课,气氛相当沉闷。下了课,这位名师一边擦着汗一边抱怨:“你们这里的学生怎么这样子,一点也不配合嘛!”这句话,让很多教师对这位名师的崇拜之心破碎了一地:“他怎么会讲出这种话来?这是上课啊,学生又不是来配合他表演的。著名的教育家原来也就这等水平!唉!”
是啊,学生是为了提升自己才到学校的,不是来给教师当挣分工具的,也不是为了所谓的班级荣誉。学生应该遵守校纪校规不假,但没有配合教师表演的义务。学校不是军营,更不能要求学生令行禁止,以服从教师为天职。相反,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一个有着真正教育情怀的教师,还会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帮助学生学会质疑。因为他知道,现代教育是为了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学校是成就学生的地方,不是给学生洗脑的机构。
非常遗憾,在所谓的“集体荣誉”旗号下,我们的学生个性得不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时只是研究论文上的内容,而没有落到地上来。相反,这样的学生一直是为了配合学校、配合教师而存在着。愿意配合且表现优秀的学生,会受到表扬并得到不少机会。个性太强的学生,在学校受到的“压迫”是非常沉重的,不少教师应该都很清楚这一点。不妨想象:“六一儿童节”儿童是主角吗?是,他们是主角,好不容易把领导等来了,再冒着酷热表演节目给领导看。他们是主角,但不是主体吧?逢五逢十而隆重的校庆,毕业后功成名就的去酒店,普通工作者则只能吃盒饭,这不是就是学生在学校实际遭遇的延续吗?
诡异的事,这一切都在温情脉脉的“爱”的名义下进行着。几十年来,几乎每个老师都会得意于有学生爱自己,有家长感激自己。如果有学生恨我们,有家长辱骂我们,我们还能够接受吗?我们会不会因此失望、伤心、怨恨,甚至在学生面前暴跳如雷,在家人面前痛哭失声?进而,我们或高调宣布,或不动声色地放弃对这个学生的教育?
这样的学生和家长慢慢多了起来。从2000年韩寒推出《三重门》到2012年初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三年级学生钟道然喊出《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反思》都是标志性事件、父母在家自己辅导孩子,送孩子去国外读书,为了孩子的教育举家移民也已然从涓涓细流变成了一股潮流。而教育界,似乎并没有多少应对之策,甚至许多教师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些现象,还在职称论文中不停地喊着“爱”字。
不少教师在口中喊着“爱”的同时,也会对自己所教的学生品头论足。特别是新学年开始,新任班主任都会对 新学生充满期待。这本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可是,有的同行千方百计地将班里个别“刺头”踢出去,这就过了,也完全不符合专业精神的要求。有人喜欢将教师和一生做比较,羡慕医生的专业化程度高。有谁见过医生对病人说:“你这个病太麻烦,我不想治,你找别人去吧。”如果遇到疑难杂症,医院会进行专家会诊,有时候甚至请其他医院的医生一起诊断,只有确定本院的医疗设备和水平无法满足病人的需要时,才会建议转院。而某些学校和教师,似乎太在意“择英才而教之”无心考虑“有教无类”。
有意思的事,不少同行对学生有诸多抱怨,比如,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没有礼貌,越来越不爱学习,行为习惯越来越差等。同时,“爱你本来的样子”也是很多教师喜欢的一句话。个人以为,这里的“爱”,不如换成“接受”更为平实。而学生“本来的样子”内容非常宽泛,比如,不爱学习,行为习惯差等。从师生关系的角度说,既包括学生对老师的爱,也当包括学生可能存在的对老师的恨。
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当第一次走上职校的讲台时,我看到了不少冷漠成挑衅的眼神。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无视我的出现,继续着他们的嬉闹,知道我出声制止才有所收敛。这与20多年前,我第一次面对重点中学学生的感受到的眼神简直有天壤之别。那时,我看到的事期待,是好奇,是友善。
我开始提出我的课堂期待,告诉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有什么权利,告诉他们惟一不能做的就是影响别人的学习,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大家相互尊重。然后我要求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说说他们以前喜欢什么课,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很少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说话,我只好让他们轮流发言。我听到最多的三个字---“不知道”,有一些学生干脆不支声。也有一些学生可能感觉到我是真的想听他们的想法,于是开了口。但很遗憾,其中多数学生好像是在做填空题,说出来的只是几个词,难得有完整流畅的句子。
以后的日子,不论是带班还是教学,都进行得非常艰难。
上课的45分钟时间,任何时候都会有学生要求去厕所,有的甚至根本不请假就径自离开教室。不论是我在讲话,还是学生在发言,总会有人凑在一起聊天,甚至隔着几个座位相互打招呼。作业肯定是交不齐的,学生更愿意做的是吃东西,喝饮料,聊天,感觉累了就睡会觉,睡醒了继续上述动作。
我提过要求,做过规劝,自然也批评过,甚至后来骂学生,都没有明显效果。或许,惟一值得庆幸的是,当我骂学生的时候,他们都静静地听着,没有人提出抗议,更没有人与我动武。当然,骂完后继续上课,他们也就一切照旧。
不只行为习惯,这个班的职高学生文化基础之差也完全出乎我的想象。有一次做选票统计,我告诉学生先画“正”字,最后统计一下就可以了。快结束的时候,有学生嚷嚷:“老师,我这有七八个”正“字,数起来多麻烦啊。”别急,这还不是高潮,另一个学生马上接话:“你这算什么,我最多一项有十几个”正“字呢。”
这是高中生吗?当时我真的有点蒙。很快,我就明白了,没错,这就是我的学生们。他们有人不明白统计时画“正”字的作用,还有人统计游戏得分时不会个位数的正负数相加,他们的历史知识基本就是玩某些游戏时得来的,有不少学生考试时只做选择题。千万别说职校生的学习重点是掌握技能而不是学习文化知识,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技能同样不感兴趣。
头大、愤怒、失望、焦虑......该有的情绪我都有了。也想过办法:征询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引入团体游戏,增加视频材料。有时干脆直接由学生决定讨论的话题,动员学生双休日做社区服务、假期打工或调研.....效果是有的,但真的不明显。
有学生对我说:
老师,我就初一第一学期做过作业,后来就没做过了。
地方政策,各初中学校要为职校提供生源,所以初中教师早对学生做了区分,对那些无心学习,升学无望的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办法。别说不做作业,只要父母提出要求,孩子不来学校也可以。这样进入职校的学生,你让他做作业,让他努力学习,难度该有多大啊?
有学生对我说:
老师,你以后别再提尊重了,我们不知道啥意思。
想想的确如此,这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在以前的学校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对待?能够不因为分数低而被安排坐后面,能够不因为回答不了问题而被老师羞辱,这样就算很不错了。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中国家庭没有尊重孩子的传统,更何况这些孩子在学校被称为“
差生”。
有家长对我说:
老师,我们是做生意的,没时间管孩子,你就多担待些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学校老师是无法替代他们的。幼儿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初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高中,特别是在职校,能够安心认真学习的学生确实不多。
待了一段时间,。我才慢慢明白过来:一些学生仇视的目光,并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我的身份,他们仇视的是教师这个群体。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不是因为我的课不精彩,而是因为他们前一天玩的太晚,睡觉不足;一些学生言行举止没有修养,不是因为他们不尊重老师,而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不知道存下老师的电话、不会在电话里对老师说“再见”的人。一些学生不停的吃东西,然后不停的上厕所,上完厕所回到教室继续吃东西。除此之外,他们不像干别的,这不是我的错,是因为他们长这么大只学会了这些......
是的,其实他们并不想与我为敌,更无心伤害我。他们只是不懂得如何与老师沟通,如何与同学交流。他们不知道如何学习,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学习问题。他们的父母没有教会他们这些,以前的老师也没有教会他们这些。他们可以说是被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以各种名义放养了的一个群体。现在他们成了职校生,成了我的学生。那么,我现在的工作,我在职校所遭遇的这些,某种程度上是在为我的同行埋单。除非我选择离开,不然我就必须接受这一切。只有在接受现实的前提下,我才能够去思考: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该怎么办?
不能说我已经做的多好,至少我能够对学生有起码的尊重和充分的理解,而我的学生能够明白这一点。
不对学生发火,这只是为师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接受学生及家长对我们的恨,不存偏见,没有怨气,更不抛弃,一如既往做我们应该做的事,这当是为师者的高境界!
当然,这与要求学生配合自己,相距就不知几何了。
网友评论